(规划计划)滕州一中全科阅读专项发展规划
为推进学校全科阅读工作,深化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行动和语言教师笔耕计划,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按照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要求,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为指导,以中小学生阅读规律为遵循,以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目标,建设书香校园,让阅读真正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阅读目标
在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英语课程标准》保底阅读量的基础上,力争做到高中三年阅读名著五部以上,总量不少于300万字。通过阅读,努力达成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育学生人文科学素养,陶冶学生道德情操等目标任务。
三、具体措施
(一)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
充分利用校内文学刊物、宣传页、班级黑板报、校园橱窗、展板、网络平台等方式,向广大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做好宣传;开辟校园读书宣传专栏、成果展示专栏,积极创设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做到“学校有书香氛围,师生有书卷气息。”
(二)加强阅读工作管理
1.各年级、各学科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内容包括:学生阅读计划、教师阅读计划、推荐书目、阅读形式、主要措施和方法等。
2.学校根据师生阅读内容和数量的需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订阅购买年度推荐报刊和图书,为师生提供丰富的可读书目,每学年计划添置新书1000册。完善图书借阅制度,保证常态化向师生开放,确保每位师生的借阅需求。
3.建立良好的教师阅读环境,淘汰、更新一部分老旧设施。充分征求各学科教师的意见,征订高质量教学杂志,确保每一学科资料杂志数不低于三种。
丰富学生阅览室阅读材料。征求各学科教师建议,有针对性的增加阅读书目征订数量,避免因为阅读的开放性和随意性,导致学生思维的散漫无序。保证学生阅览室常态化开放,争取尽快做到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相结合。
4.确保每个班级均有“图书角”。各班有专职图书管理员负责,每月向学校阅览室集体借阅不少于50本书籍杂志,并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图书资源,定期围绕某一个阅读主题充实书柜。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校园网开辟“全科阅读活动”专栏,设置读书笔记、好书推荐、读书论坛等栏目。鼓励学生广交书友。
(三)具体实施步骤
1.推进全学科教师笔耕计划,树立一批先进的教师阅读团队。按照学年计划,向教师推荐或发放必读与选读篇目及优秀学科专业书籍。鼓励教师读名著、读原著、读专著,在学生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倡导师生共同阅读,实现教学相长。每一位教师本学年至少读一本书,至少写5000字的书评或读书心得。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征文比赛。
2.开设阅读课程,确保阅读时间。在课程计划内高一年级每周至少开设两节阅读课,高二年级每周至少开设一节阅读课,供学生专门阅读。阅读课的具体实施由各班语文老师负责。
3.坚持阅读与课程相结合,阅读要进入各学科课堂,改变课堂结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丰富课堂知识结构和文化内涵,让阅读成为常态。
4.发扬优良传统,继续编印系列校本教材,开发我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阅读形式更加多元化。
5.结合我校常年坚持的“金悦读”活动,拟定于10月份为“‘金悦读’读书月”,届时开展以全科阅读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活动。
6.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作文大赛,以写促读。
7.配合“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 拟定于10月份读书月期间举办一次名师、名家进校园活动,宣讲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引领读书行动。
8.学年末,开展一次“书香家庭”评比表彰活动,高一、高二年级拟各评出10个书香家庭,倡导亲子共读。
9.通过读书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诗词大赛,辩论赛、美文诵读比赛、优秀读书笔记展、心得交流等方式,集中开展一次“师生阅读成果展”。
四、评价机制
1.建立学生评价体系,通过考核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制定评选和表彰办法,定期举办“阅读之星”“书香学生”“书香班级”等评选活动。建立学生个人阅读档案袋,记录学生的阅读经历,积累阅读收获。采用活动评价、作品展示、读书记录卡等形式,把学生的阅读成果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综合素质的考核之中。
2. 建立教师评价体系,搭建教师阅读成果展示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读书竞赛及征文评选活动,不断提升阅读兴趣和素养。将教师的阅读工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范围,做到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考评、有总结、有提高。学年末评选出一批“阅读优秀指导教师”和“阅读工作先进个人”。
五、组织保障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的工作小组,各教学部正主任任组长,各教研组长(学科组长)任副组长。将全科阅读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之中,层层落实,确保工作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