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滕州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优化课程实施,深化课堂改革,提升教师素养,提高教学效能,推动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可持续发展。根据两级市局整体工作部署,结合新学年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实际,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坚持与时俱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1.深化新课程实施,落实立德树人。结合高考综合改革,坚持以课程为载体促进育人方式改革,认真研究各学科课程标准,用好新教材,促进课程、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等有机衔接,创新性地开展教育教学,落实好立德树人新机制。
2.继续培养高阶思维,打造达标课堂。根据枣庄市教科院和滕州市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聚焦提升教育质量这一目标,开展多层次的课标、教材研学活动,落实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师教学实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以新课堂达标为抓手,稳步推进大单元教学改革,打造“教、学、评”一致性的高效课堂。引导教师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等方面突出思维主线,关注学生分析、评价和创造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打造高效达标新课堂。
3.坚持学为中心,实施精准教学。依据《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实施精准教学推进新课堂达标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滕教体函〔2020〕24号),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科教学和认知规律,坚持学为中心,大数据赋能,精准把握学情、精准制定教学目标、精准选择教学内容、精准确定教学方法、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结果(精准作业)、精准运用学生的评估结果,促进教与学方式的真正转变,切实实现因材施教。
4.持续探究,推进项目式学习。依据《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推行项目式学习、深化新课堂达标活动的指导意见》(滕教体函〔2022〕51号)文件精神,立足大单元教学,基于真实情境开展项目式学习,指导学生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学会分解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解决问题。
二、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常规教学管理
5.强化教学常规落实。规范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单元检测等教学常规活动;抓实集体教研和集体备课,立足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单元整体备课,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大单元教学;做好学科单元检测,强化二次过关,加强数据分析,做好反馈及补偿教学;科学安排月考、统测、统考、联考频次,规范考试行为,推进教学与评价的深度融合;学校领导干部走动式管理,放低重心贴靠一线,强化领导干部包级、包科制度和听评课制度,全面准确地掌握学情和教情,真正为教育教学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6.推进课堂提质增效。扎实开展新课堂达标的各类专项达标,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推进大概念统摄下的大单元教学。深化课例研究,建构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加强实验教学,确保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课堂演示实验正常开展,分组实验进课表,确保开出率达100%;开展数字探究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开展评价研究,推进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助力教学方式的变革。
7.做好阅读与写作教学。积极探索校级层面的评价机制,统筹课内课外,深入推进语文、英语阅读与写作衔接育人。上好语文、英语作文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依据学情,通过制订具体的读写训练计划,加强阅读指导,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各学科结合课堂教学开展全科阅读活动,做到以教科书为范本延伸阅读书目,弥补课堂教学和碎片式阅读不足,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挖掘潜能,以学科渗透构建“大阅读”格局,以拓展、延伸、完善“大阅读”体系,努力寻找各学科有效阅读的可行性路径,将“全科阅读”引向深入,夯实学生最优发展根基,为学生成长蓄力赋能。
8.完善教学质量监测机制。关注诊断命题与学习目标的精准匹配,严格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同时做好考试数据分析,阶段性教学质量评估和评价,发挥好考试的诊断、评价、矫正和导学功能,促进教、学、考、评有机衔接。单元达标检测、模块结业考试由各学校根据教学进度自主组织实施。
三、坚持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9.创新教学组织管理。依据学科人才培养规律,高校招生的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和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校制宜,科学有序地实施选课走班,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制定选课走班指南,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优化教学管理。
10.探索多元育人路径。积极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设好生涯教育规划课程,加强对学生理想、心理、学习、生活、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规划高中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培植竞赛、艺术、体育、小语种等特色项目。
11.优化特长生培养措施。加强特长生成长规律和培养策略研究,拓宽培养路径,完善“前伸、中赛、后延”的培养策略,将精致管理、精细教研、精准备考做到极致,实现资源利用和管理效能最大化,提高学校育人水平。
12.完善艺体生培养方案。切实抓好艺体生特长教育,按照高中三年整体规划,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班主任、专业课教师(教练员)和文化课教师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加强对艺体生的管理。
四、坚持研训一体,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1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依据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指导意见》(滕教体函〔2021〕47号)文件精神,充分利用枣庄市教育大数据平台、滕州教育云平台,对接国家教育部公共资源服务平台,积极打造教师“信息化+”备课新方式,实现个人初备信息化、集体备课网络化。
14.持续推进“一课一研”活动。依据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开展“一课一研”教研活动的指导意见》(滕教体函〔2021〕4号)文件精神,深化教研制度改革,形成“研备+研思”教研模式,打造“模式+创新”高效课堂,实现课堂提质增效。学科教研(备课)组长作为直接责任人规范教研程序,制定具体计划,进行相关指导,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15.加强学科团队建设。突出学科(备课)组在教学研究、教学实施和教师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健全激励机制,培育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打造校本学科文化。制定学科发展愿景,充分发挥特级教师、滕州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及骨干教师的学科示范和教学引领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加强区域联研,开展学科教研。
16.常态化开展专题研训活动。优化新课堂达标推进机制,常态化开展以“学课标”“研教材”“研真题”为主题的课标、教材、高考一体化研学研训活动,引导教师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准确把握学科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提炼学科思想和学科思维。用好教材例题习题,开展变式训练,培养迁移能力。高质量完成课标规定的学科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探究意识。学校要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编制校本教师培训计划,明确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考核办法,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立足三年规划,优化备考策略
17.加强基础年级教学。规范课程开设,在开足开齐开好全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保障重点学科开课质量,落实各阶段任务目标。高一要优化师资与教学资源配置,抓好初高教学衔接,强化学法指导,面向全体,细致规划,注重双基落实及习惯培养,防止大面积掉队。引导教师学透课标,合理控制教学起点,循序渐进,用好教材,为学生持续发展筑牢根基,确保学业水平质量检测优秀率、合格率。高二年级分类推进,注重能力发展。严格按照“夯实基础,落实规范,发展思维,提升能力,全面推进,分层优化”的总体要求,落实好选课走班和综合素质评价,提高选修课程教学质量,实现省学业水平考试科目首考合格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
18.持续推进高考研究,提升备考水平。
一要强化高考目标意识。坚持“尊重基础,分类要求,差异化评价”的原则,明确高考目标,在确保完成特型线和一段线上线目标任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高考质量上层次、上水平,积极探索小语种、春季高考、分段培养、国家示范性高职录取等特色化发展之路。强化特殊类型招生政策和录取方式研究,完善本校的评价方案并层层分解落实,推动本科上线率和录取率再上新台阶。
二要深入开展高考研究。坚持“以高考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训练为途径”的备考要求,引导高三教师加强新高考方案、考情及高考试题研究,认真梳理试题呈现方式、命题角度、高频考点分布,强化教考衔接,提升备考效能。各学校要组织好新老高三经验对接和高考阅卷老师汇报交流活动。继续组织高三教师业务考试,坚持“以考促研”。切实提高课堂效益,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组织教师开展好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课型研究。
三要加强高考备考指导。深度研究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知识为基、能力为重”的命题指向,落实“面向全体、分类培养、梯次推进”培养策略。面向全体学生,强化复习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优化“三卷一案,四环支撑”的高考备考模式,不断提高训练效能。持续关注学科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发展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2024届高三复习备考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基础复习(2023年9月1日~2024年1月)。明确核心素养导向,强化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教学,落实“完善、整合、拓展、迁移”的教学要求。依据课标,用足教材,完善基础知识建构。吃透教材“种子题”,准确把握解题思路、方法和规律,建立答题规范,形成解题范式。深研高考真题,用好模拟试题,抓好“拆卷”“组卷”训练,强化必备知识的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语文、英语学科要上好作文指导课。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回做高考必考的分组实验。合理安排整卷模拟训练,改变以高频次的统一考试和套题训练阻滞复习进程的现象。
(2)专题训练(2024年2月~4月)。以提高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标,落实“综合、强化、应用、提高”的教学要求。强化复习的综合性,打破教材界限,优化专题设计,重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网络。抓好“拆卷”“组卷”训练,优选习题、精心编制专题小卷,实施精准训练;即时回扣基础,提高训练效能。适时、适度穿插整卷模拟训练,建立错题分析机制,强化补偿性训练,提高专题训练效能。
(3)模拟训练(2024年5月~6月)。聚焦应试能力提高,落实“反馈、矫正、回扣、调节”的教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做到“四精”“四落实”,即:精选套题、精准反馈、精要讲评、精细补偿;落实纠错、矫正、补偿和心理疏导措施。以降低错误复现率为焦点,强化应试技巧、答题规范和时间运用等训练,抓实教材、试题和实验三项回扣。重视心理疏导,使学生保持张弛有度的学习和心理状态。
四要科学实施高三训练。以定时训练为总抓手,杜绝盲目训练,严格落实“三个三分之一”策略,即每次训练要有三个环节依次跟进,形成一次完整高效的训练:第一环节规范训练,教师要精选试题,保证试卷质量,引领学生养成规范作答的习惯;第二环节讲评反思,教师要用心讲评,讲重点、讲规律、讲方法,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学会反思;第三环节补救跟进,老师针对学生的错题情况和能力欠缺,再精心选择素材进行补救训练,引领学生对错题归类总结,内化提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