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2024年工作总结:立德树人践初心 “六声”教育育新人
立德树人践初心 “六声”教育育新人
滕南中学始建于 1982 年,其中北校占地 110 余亩,现有 136个教学班;滕南中学南校占地 56 亩,现有 26 个教学班,已形成“一校两区、南北齐飞”的良好态势。目前滕南中学在校学生总计 9800 余人,教职工 539 人,滕州市级以上的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40 余人。学校始终围绕“业精人和”校训,深入贯彻“1661”工作思路,以“建设新时代齐鲁名校”为办学目标,在精和文化的引领下,学校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下面就2024年学校亮点工作和阶段性成果作一下总结:
一、坚持“1661”工作思路,办学质量持续领航
学校以精细化管理为着力点,深入推进规范管理提升、课堂模式优化、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体系构建、管理特色亮校;以师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效实施“六声”教育,让朗朗的读书声、沙沙的书写声、热烈的辩论声、嘹亮的歌声、运动场上的呐喊声、快乐与幸福的笑声充斥在滕南校园。一年以来,学校成绩显著,收获颇丰,先后获得:黄河流域基础教育发展联盟成员单位、第 30 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 2024)山东赛区金牌学校、山东省营养健康学校、山东省第十届“国学小名士”情景剧创作表演大赛二等奖、枣庄市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枣庄市教育教学工作优秀单位、枣庄市教育系统突出贡献集体、枣庄市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在 2024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中,我校再创辉煌,再获佳绩:滕州一中“腾云学堂”选拔,我校有 12 名同学入围;滕州一中自主招生考试,我校有 49 名同学被录取;总计有 400 多名同学超过滕州一中分数线,录取人数和比率均位列全市前列。
二、实施“1358”成长工程,专业成长内涵发展
学校坚持教师梯级分层培养,实施“1358”教师专业成长工程,即 1 年成长为教学新秀,3 年成长为教学骨干,5 年成长为教学能手,8 年成长为教学名师。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和达标学科组建设,引导教师通过参加业务比赛、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培训研修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和发展力。一年来,越来越多的滕南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前台,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我校 3 位教师获评滕州教学名师,6 位教师获评枣庄市新时代骨干教师,3 位教师获评滕州市学科带头人,8 位教师获评滕州市教学能手,8 个创客团队获评“枣庄优课”并推荐参评“省级优课”,15 位老师获评滕州市中小学优质课一等奖,4 位教师在 1-3 年教龄教师优质课评选中获一等奖。
三、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教育教学喜结成果
学校以课程促教学,以课程提质量,构建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精·和”课程体系。学校“精·和”课程以“精·和”文化为背景,以目标导航,架构课程思路图谱;应学生所需,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学校通过整合开发课程资源、统筹课程实施方式、重构课程实施场域、丰富课程评价方式,将国家课程校本化(基础性课程),地方课程特色化(德育课程),校本课程多元化(“361”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一年来,我校“精·和”课程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课程设计二等奖、枣庄市优秀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滕州市优秀教学改革成果一等奖等荣誉。在“精·和”课程的推动下,滕南学子多元发展,五育并举,展现青春的朝气与活力。获得2024年山东省中小学生体育联赛田径比赛表现突出集体;“中国体育彩票杯”枣庄市篮球锦标赛优秀组织奖;第九届山东省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演讲比赛枣庄赛区初中组一等奖;枣庄市2023年度“枣·悦读”校园读书征文优秀组织奖;枣庄市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市中小学生艺术节舞蹈器乐专项展示活动优秀实践教学成果奖。
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育人体系赋能成长
学校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建设家长学校,强化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家长会,搭建多渠道沟通平台,借助于教育云平台、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班级家校群等,及时发布学校通知、学生活动、学生情况等信息;以钉钉直播的方式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协同社会多部门,强化校园安全。联合派出所、交警、行政执法局、市场监管部门等联合执法,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巡查力度,值班领导、保安与护学岗人员分别组队进行校园周边巡查,确保安全有序。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学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
一、立足校本,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在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学校将进一步聚焦“全面赋能教师专业化发展”这一核心,紧紧围绕“转换”、“升级”、“丰富”、“创新”四个关键词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打造“教学观念新、基本功过硬、教学特色彰显”的优秀教师团队,逐渐完善“一核四翼”教师专业发展的滕南范式。
二、立足管理,有效提升管理的精致水平
把抓好各项常规管理作为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常规管理要硬,要坚守住学校的底线。要提高特色建设的实施水平,在现实条件下,必须要塌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从常规工作做起,加大对教师教书、育人、管理三位一体的引领,抓好学校层面上的督教、督学常规管理,切实落实“高境界、低起点、细抓手”的原则。
三、立足课程,持续深化学校的特色建设
课程是一个学校的特色品牌最根本、最持久、最深化的标准和标志。学校要上档次,就必须构建自己的特色课程体系。今后,我校将进一步通过课程建设来整合学校“精·和”课程建设,积极构建自己的校本课程体系,展示与扩张特色建设的成果。
我们将继续深挖“精·和”文化内涵,厚植“精·和”文化底蕴,弘扬“精·和”文化精神,坚持“1661”工作思路,在优化课程结构上狠下功夫,在提升教研水平上狠下功夫,在打造课堂模式上狠下功夫,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狠下功夫,深入开展“六声”教育,持续推进“三名”工程,打造新时代齐鲁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