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信息)龙泉实验学校教研活动之“一课一研”活动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枣庄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新课堂达标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见》(枣教发〔2019〕19号)和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实施精准教学,推进新课堂达标,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滕教体函〔2020〕24号)文件精神,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努力打造优质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深入推进精准教学的有效实施,大力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经校委会研究,我校决定开展以“自备+共研”为主要形式的“一课一研”集体教研活动,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实施,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宗旨,以落实“教、学、评”一致性、实施精准教学为目标,以新课堂达标活动为载体,深化教学研究制度改革,形成“研备+研思”的深度教研和实效教研,打造我校“模式+创新”的高效课堂。
二、基本内容
“一课一研”即一课时一研讨的教研模式。课前依据课程纲要,根据中心教案,主要研究所授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结构、重点难点、学情特点、实施策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课件设计、作业设计等,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心教案。根据教学设计的可行性、教师把控课堂的能力、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一课一思”,对课时中心教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规范程序
(一)拟定计划。
教研(备课)组长超前谋划,拟定“一课一研”详细计划,明确时间、地点、主备人、研讨内容等。
(二)个人初备。
全体人员根据研讨内容安排提前独立备课,每位教师必须在集体研讨前先写出自己的备课提纲和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主备教师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形成课时中心教案和课件,做好发言准备,其他教师做好辅备发言。
(三)集体研讨。
主备教师首先系统阐述所授内容的逻辑结构、知识的内涵外延等基本内容,然后对所授内容的教学整体框架、教学实施过程等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参与研讨的同科课任教师展开补充、讨论,在全面讨论的基础上完善课时中心教案和课件制作。
(四)复备授课。
个人结合完善的课时中心教案和本班学情再次精备,并依据各班的学情和教师教学的特色,分头进行授课,组内成员根据情况相互听课观摩。
(五)反思精进。
在下一次“一课一研”活动中,首先进行“一课一思”,集体反思上一节课的得失,对教学情况进行反馈,完善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课件等相关资料,形成校本资源包,汇总到学校教导处,实现资源共享。
四、明确职责
(一)学科教研(备课)组长职责
学科教研(备课)组长是“一课一研”的直接责任人。
1.要做好“一课一研”的具体计划,确保教研活动顺利、高效进行。
2.要根据教学需要确定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并对主备教师进行相关的指导。
3.组织“一课一研”的具体实施,对不同的教学设计进行合理整合调度,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进行必要的引领。
4.安排教师对“一课一研”进行总结,整理课时中心教案和课件等材料。做好备课组各种活动记录,做好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为相关考核提供数据。
(二)学科教师职责
学科教师是“一课一研”的参与者。
1.要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积极参与到“一课一研”教研活动中。
2.主备教师要在教研(备课)组长的指导下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内涵外延等进行全面分析;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形成初步的课时中心教案、课件和学历案。
3.非主备教师要根据教研内容提前独立备课,形成备课提纲和教学设计,做好辅备发言,根据主备课教师的发言,积极参与讨论,提供合理建议,根据需要对课时中心教案、课件和学历案进行修正,完成二次备课。
4.要根据确定的课时中心教案进行授课,并进行课后反思。
5.在下次“一课一研”时将自己的课堂反思等与全组教师进行交流,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对课时中心教案、课件和学历案进行整理。
五、活动定位
“一课一研”是以原集体教研的形式为基础,改变一周一研的方式,将教研活动由备课组自主拆分为几个时段,强调课时研究的即时性、精准性和常态化,增加了教研的频次和效度,是对教师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助途径的科学深化,更有利于解决个体在教学中的困惑,形成团队教研的合力,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六、研究内容
(一)研学情。
深化学情研究,大力落实“以学定教”和“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充分研判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维状态、心理规律、行为习惯等,准确分析预测学生学习中的兴趣点、困惑点和突破点,做出符合学情的教学设计。
(二)研教法。
1.深化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的有效衔接,科学设计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巩固等教学活动,大力深化家校联合的育人机制。
2.实施目标引领,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的指向和要求,科学确立学习目标,准确定位学习的重、难点,强化单元教学的整体设计,凸显概念教学。
3.强化课堂模式的构建,将学校模式和学科特点有机融合,深入研究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和习题课等课型特点,使实施策略、教学方法、学法指导、课件制作、课后作业设计等做到最优化。
4.强化教学任务小结构循环化,每个环节都要凸显“学、讲、练”的推进路径,整体课时设计要围绕“课时知识条目化,条目知识问题化,问题知识情境化,问题解决合作化,目标落实题目化”的课堂教学要求。
(三)研评价。
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最有效的检验,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要高度重视评价的活动设计,丰富评价的方式和内容,强化评价的目标性、针对性、层次性和周期性。特别是对于习题的选择和使用,要围绕双基题、易错题、要点题、典型题、难点题、综合题、探究题、开放题等做好归类,科学利用。
(四)研补偿。
及时总结反思上节课成功的做法和失误、不足之处,科学分析学生学习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校正措施,强化跟踪补偿。
(五)研作业
要加强作业设计的研究,作业要体现典型性、针对性,要以质取胜,精选内容,提倡布置创新性、实践性作业。作业内容的选择、安排上,教研组长要统一要求:要符合课标、教材要求,体现学科特点;要适应学生实际,重点关注学科素养和学科思维,培养学生温故知新、迁移拓展的能力。
七、活动流程
基本流程:
(一)准备阶段。
继续落实超周备课,学科备课组长提前一周布置任务。明确教研内容(即下周所讲内容),确定主备人。主备人需提前准备课件、教案、导学案(依据实情),并把纸质教案按学科人数准备好(可复印)。以上内容在研讨前两天(依据实情),把课件发到学科组微信群,纸质教案发给学科组老师。
(二)研备阶段。
1.集体反思上一节课教师和学生的得失,反馈教学情况,议定补偿措施。
2.主备人展示课件,按说课形式展示讲课思路。
3.参与教师有序发言,具体到每个教学环节,如学习目标、核心知识点、学生学情、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当堂练习、板书设计、课后作业、教学模式等,教师可以用红笔在教案上进行圈、点、画、添、删。
4.备课组长总结汇总意见,填写“一课一研”活动记录表。
(三)完善阶段。
1.主备人在讨论基础上完善课件、教案或导学案(依据实情),形成通案,发至学科组微信群。将完善好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等相关资料,形成校本资源包上交(上传到教导处提供的指定邮箱里,由教务员每周按时下载保存),供下一轮次教学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2.其他教师根据通案和所带班级实情可做微调。
(四)实施阶段
依据通案,实施课堂教学,将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及时记录,形成教学反思。
八、组织保障
(一)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由执行校长任组长,业务校长任副组长,其他领导为成员,所有领导均分包教研组,级部主任负责本级部教研的组织和督促,教导处负责检查落实。
(二)固定教研场所和教研设备,如有问题由教导处统一调配使用。
(三)保证教研时间,各学科组必须提前调配好课程表(可利用统一的教研活动时间)。
(四)教研活动检查由教导处负责统一组织,检查内容为考勤、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各项记录表的整理归档。
九、定时评价激励
学校每学期根据各组教研活动开展情况,教学质量的提升、过程材料的积累、取得成效等方面,评选出优秀教研组给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