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龙泉实验学校学校初中部教学工作总结
龙泉实验学校学校教学工作总结
2023年我校在龙泉联区的指导下,以学期初的工作计划为目标,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改革,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坚持以教师观念的转变,促教学方式的变革,以教师素质的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进一步增强教学的活力,达到扎实双基,重视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教学目标。
一学期以来,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研究和强化内部管理,扎实地抓好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教学管理,以优质管理促质量提升
1.实行教学扁平化管理。强化年级管理职能,实行管理重心下移,校级领导分工负责年级工作和分包学科组。继续实施领导推门听课制度,学校各级领导要深入课堂和教研组,听课、评课、了解教情学情,精准指导教学,不断提升教学工作领导力。
2.抓好集体备课。完善学校一课一研活动,做到“个人主备、形成初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案——个人修改、形成个案——反思修改、完善存档”的集体备课机制,通过开展优秀教学设计展评、备课案例研究等举措,全面提高备课质量。
3.扎实组织教研活动。贯彻落实枣庄市教育局《关于开展新课堂达标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意见》(枣教发〔2019〕19号)和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实施精准教学,推进新课堂达标,提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滕教体函〔2020〕24号)文件精神,扎实组织一课一研研讨、问题会诊、同课异构、团队磨课、名师引领、人人一堂优质课等教研活动。进一步加强网络教研,通过学科微信群等开展信息交流,创新教研形式,提高教研效率。
4.提升作业设计与实施质量。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参考教材的编排,教学课时的设置,合理、合规律地设计对应作业,做到保质、限时、限量。落实堂堂清工作,要求学生切实做到 “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更加关注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坚持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生每堂课练习时间不少于15 分钟 , 当堂完成下发的检测练习设计 , 及时批改,也可采取同桌、小组互批等形式,以保证学生的完成效果。每天布置的作业要合理,作业次日上午批改结束,要有批改记录,错题及时指导学生订正,要加强检查和督促,原则上教师应每一天检查一次,并做好记录。鼓励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和学科特点的作业,如感恩作业、体育作业、家务劳动作业及自主创意作业。教师要面批面改作业,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5.完善质量管理评价办法。坚持“学校——年级组——备课组”三级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学校组织好期中、期末、学业监测等大型监测活动,做好数据的跟踪运用;各年级组开展好单元测验,抓好过程监控;各学科备课组落实随堂检测,做好反馈矫正,确保常态课教学效益。考试结束后,及时阅卷,并进行统计分析,全面诊断教与学的情况,形成高质量分析报告。精心设计并上好试卷讲评课,提高讲评的针对性、实效性,认真实施矫正教学,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合理改进教师教学。
(二)推进课堂改革,以优质课堂促质量提升
1.立足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于开学初制定出各学科教研活动学期计划,目标要明确、活动要有安排表、责任教师要明确,活动资料及时归档。
2. 抓实一课一研教研制度,细化“一课一研”实施方案,规范组织学科组在课时中心教案的基础上,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情分析进行集体研讨,对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评价进行集体讨论,对作业设计、教学资源、教学反思进行评议。把集体智慧与个人风格融会贯通,打造高效、智慧的课堂。教研活动要有针对性,要在认真分析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教研活动,探索轻负优质教学模式。继续开展名师引领课、骨干教师立标示范课、一师一优课、青蓝双研课、中心教研团队成果展示课。研讨推进模式学科化、学科课型化,适时召开研讨会。做到活动主题明确、效果良好,授课教师和听课教师均有收获。
3.要落实好学科课程德育一体化。
切实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全学科、全体教师要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确定每课教育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在润物无声中受到思想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理想信念,有了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4.构建现代教与学新方式。深入推行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创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坚持“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主线、以学情为依据、以思维发展为目的,着力让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写下来、做出来,推动深度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质量。
5.融合信息化技术新成果。通过信息技术平台与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大数据分析应用,学生学习、评价的个性化、可视化,学与教真正“翻转”。落实“先学后教”,使“先学”成为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有视频指导的学习,有及时检测与反馈的学习;使“后教”成为师生皆有备而来的教,根据学情分析有针对性的教,有深度互动的教。让信息技术应用变成课堂教学的常态。
6.继续加大课堂监控力度。通过推门听课、视频监控、巡课查课、专项督查、访谈调查、质量监测等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大课堂监控力度,及时反馈结果,督促整改,切实提高常态课堂的教学效益。
(三)锻造一流团队,以优质师资促质量提升
1.搭建专业发展平台。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技能的多元培训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领教师读书学习,建构起合理的知识结构。进一步优化学科教学活动,将课标研读、教材解读、课例展示、课堂观察、质量分析、经验交流融入其中。通过名师引领示范课、青年教师调研课、党员示范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课例展评等活动,力促教师专业成长。
2.强化学科组团队建设。加强教研组建设,以“研”为先,以“研”为导,做到以“研”为范,以“研”为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加大名师培养力度。根据《滕州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滕教字[2018]63号)文件的要求,完善本学校名师培养方案,定期开展“卓越论坛”专题讲座,通过专家引领、任务驱动、科研带动、跟岗研修、实践提高等措施,推动名师成长。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做好“师带徒”“结对子”“团队带教”等工作。
(四)取得的成绩
学校大力实施“淬火成钢”强师计划,形成了“名师引领、任务驱动、团队互助、研训一体”的教师培养模式。钟瑞平、李国玲、周囡、甘建新、杨敏老师在滕州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钟瑞平、李国玲在枣庄市优质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李国玲老师进入山东省优质课参评团队。甘建新、闫业梅荣获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陈颖、满孝珍等42位教师在枣庄市、滕州市作业设计活动中获一等奖;赵岩、满孝珍、史长春、甘建新、盖延航在枣庄市一师一优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范光琳、王闵、满孝珍被评为枣庄市教学能手;孙茂喜被评为滕州市教学能手;王杰、闫业梅、郭庆昌、周囡、钟瑞平、杨敏被评为滕州市骨干教师。同时参与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学校围绕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研究开发了“雅行”和“笃志”课程。通过活动课程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主动发展,为学生成长搭建实践活动的平台。目前开发的社团有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合唱、舞蹈、国画、书法、小发明、3d打印、编程、综合实践等;学校“声韵社”和“墨韵社”,被评为滕州市优秀社团,“啦啦操社团”获得市啦啦操比赛一等奖。周雨萱在滕州市中学生硬笔书法比赛一等奖;刘岳溪在滕州市阅读小达人一等奖;徐艺在滕州市消防演讲比赛二等奖;梁增科等12位同学在各类征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扎实开展日常教学及“一课一研”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在本学期期末考试中,七八两个年级,在与滕东中学、至善学校、荆泉学校、滕西中学、墨子中学联合举行的六校联考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
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我们清醒地看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教师的规范化管理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有下滑趋势等等。我们需要思想高度重视,积极进取、踏实工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