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评价)滕州市书院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聚美润心 向美而行
——谈书院校园中的美育实践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都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美育。春秋时期孔子讲“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取代宗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审美教育就没有任何教育” 。我们书院小学(荆河街道中心小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一直要求把培养“真、善、美”的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把教育事业作为美的事业、把以美育人作为教育者神圣的职责。
我们把教育视为一种艺术,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强调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即用美的文化感染人,用美的艺术熏陶人,用美的形象塑造人,用美的活动引导人,用美的教育成就人。
教育肩负的历史责任光荣而艰巨。究竟怎样培养德才兼备、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借鉴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和自己的实践,我们认为以各个学科渗透“美育”的模式,来培养学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 努力构建美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
各科教学,是实施美的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实施“以美养德,以美育人”的主阵地,因此需要我们构建美的课堂。构建美的课堂,首先要搞好艺术课的教学,这是因为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但是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美育,美育具有自身的更广泛的内容。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所以, 我们应当在所有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以艺术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收到美的熏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科科能审美”。学校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美育”渗透的主渠道,把学科组的主要功能放在“美育”课题研究上。研究的方向是:在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审美的观点学知识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在各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时机和做法。要求教师:
1.备课时要从审美的意识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并且研究确定施教过程中的美育手段;
2.上课时要以美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讲求语言美,声音美,情境美,板书美,把简洁的内容和美观的形式结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留下深刻的印象。
充分挖掘学科中固有的美育因素,有选择的引入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的内容和具有内在联系的材料,进行整体设计,使之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坚持下去,久而久之,必能收到“美育”渗透的功效。
(二)开展美的活动
“美的活动”是学校实施“美育”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做法是:
- 每年举办一次“六一儿童节”、“艺术节”活动,让学生感受美;
2.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成立舞蹈班、乒乓班、美术班、书法班、信息技术班等小社团,让学生创造美;
3.探索在主题班会、专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德育活动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4.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创设一种优美、高雅的学校文化氛围,以利于学生的良好人格形成;
5.探索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美育的途径与方法,形成相应教学模式;
6.收集整理老师的原始教学案例、课件、心得体会、学生活动的原始资料,影像资料等;
7.定期开展学生形象设计,班级文化评比等主题活动,丰富学校文化细节,让学生学会创造美;
8.设计并完成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优化校园环境;
在这些活动中,重美感教育,培养学生不断提高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兴趣,尤其是重视对学生美的心灵的启迪和美的行为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
(三)营造美的环境
环境美是人的本体美的扩展和延伸。环境的面貌会影响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质。在实施美育中,我们要把校园自然环境美与人文环境美和谐统一起来,富有美感韵味,使人感到赏心悦目、神清气爽。
为了营造一个美的育人环境,我们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布局,在现有的硬件基础上,进一步合理科学规划,艺术性地进行改造,使之体现自然美;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科学化管理,加强软件建设,逐步形成“尊师、爱生”的校风,“务实、善导”的教风和“勤学、好问”的学风。
(四)塑造美的教师
教师自身的美的素养是加强美育的关键:而实施“美育”的过程,也是教师是自己成为一个美的教师的过程。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感知的富有感染力的审美形象,实施“美育”教育方式,“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美的影响力,以教师的美影响培育学生的美,即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优美的心灵感染人。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除了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应有渊博的知识、广泛的爱好、敏锐的思想、丰富的想象力和多才多艺的文学、艺术修养。因此,教师应经常博览群书,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课堂上、在教学实践中做出美的示范,力求做到具有
1.形象吸引力:教师的形象包括其着装朴素、外貌修饰大方、言谈举止潇洒有风度,使学生易从整体上对教师产生好感或美感。
2.情感吸引力: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怀,要能关心、爱护学生,用情感去激励、愉悦学生。师生之间应关系融洽,对待学生应亲近、宽容,使学生愿意接近你、拥戴你。
3.学识吸引力: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多才多艺的素质。
4.品德吸引力:这是最重要、最持久的一种吸引力。教师的道德、品质、性格、作风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深,影响时间最长,有的甚至影响一生。
(五)培育美的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特别是培养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审美的人、完整的人。
1.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欣赏美:课堂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迁移审美情感的主场所,教师发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后,按一定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审美的意识学习接受,这个过程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审美欣赏过程。
2.引导学生在课余自学中体验美:科学认为,人的感官与动物的感官不同,动物的感官是纯粹生理性的,而人的感官则具有社会性。特别是视觉与听觉“人化”程度更强些。
3.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美: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美。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劳动,因而也是一种美的创造活动。围绕这一要求,学校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切实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美育在课程中的实施能够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将不能用言语表达出的情感用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表示,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还能够让学生有一颗发现身边事物的美的能力,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