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滕州市书院小学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信息
劳动,让每一个生命精彩
——书院小学“基于校外场域的服务性劳动”的实践与探索
“七百年书院,百廿载学堂。” 滕州书院小学的历史始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创办的性善书院,继之于清代道一书院,并最终脱胎于1903年改办的“滕县高等官立小学堂”。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古代书院一直坚持的是一种耕读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弦歌不辍,一以贯之,直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劳动教育在书院小学依旧坚持并创新,最终大放异彩,学校“勤工俭学”“校办工厂”的突出成果与经验在全省推广。
“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劳动赋能,助力成长。”书院人在新的世纪与新的征程里又开始着新的劳动教育实践与创新,“基于校外场域的服务性劳动”课程实践让百年书院开始续写新的劳动故事,也让每一个书院学子不一样的生命都呈现出一样的精彩。
一、立足校本,打造劳动素质教育的“一堂课”
文化引领,课程担当。“书·礼”文化是书院小学独有的滕州文化与教育印记,感悟文化发展的脉搏,寻求学校发展的动能。当文化的使命落地在教育的时候,“书·礼”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就成为了书院最具代表性的核心竞争力,我们选择劳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来用心打造。
为了更好地进行学校劳动课程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劳动教育研究课题组,课题组首先针对城区小学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等方面的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由于小学生劳动实践的缺失,学生在动手实践、创新意识、生存能力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相当问题。为此,不少学校在校园卫生、环境美化、农场种植、家庭生活劳动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结构性的问题,诸如:学生们仅仅停留在校内值日劳动和家庭日常生活简单劳动上,在工农业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上因学校专用教室欠缺,社会基地性资源支持不够而无法落地......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劳动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结合问卷调查的情况分析,学校开始在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上下功夫,突出实践育人价值,要求“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法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同时,针对“双减”政策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学校结合本校地处最具当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历史街区的特点,充分利用街区具有丰富的社会百业经营性资源,将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实践化、生活化地引向深入,紧紧围绕这一书院小学劳动教育创新模式的着力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二、内涵提升,布好劳动课程体系的“一盘棋”
学校开足开齐劳动实践课程,坚持每周劳动课不少于1课时,实行每周二劳动课和周四的劳动社团的课程时间安排,以学科渗透的方式让劳动教育在书院小学的课堂落地生根,学校实施劳动课程规范化,通过手工课、集体劳动、整理小书桌、社团活动等校内劳动课程,培养劳动意识与能力。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居家学习微课程体系,在促进学校课程和家校共育课程全面升级的同时,也更有效地强化了家校社共育的成果。学校学生自主开发微种植、微养殖、微家政、微厨艺等居家系列活动体验课程,及时观察、记录并写下心得体会,达到感悟生活、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目的。学校同时开发了近百名家长资源库,梳理出社区服务、劳动技能、医疗卫生、职业体验等大类共育课程,启动了“家长资源进课堂”的课程方案。“共育课程”是家校双方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学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选择了劳动素质较高的家长走进学校与教师、学生共同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运用“家长大讲堂”的方式,选择不同职业的、有代表性的家长来为同学们讲述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以及工作要求,提高学生的职业敏感度,对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
同时,学校通过社区实践活动课程,社区实践活动课程引领学生感受家乡风貌、进行了职业体验,提高劳动合作能力,也培养了公民意识。学校组织开展“寻找身边的劳动榜样"主题活动,鼓励学生采访各行各业的劳动模范,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劳动之美,内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幸福的积极价值观。学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义工活动,在劳动中弘扬奉献精神。诸如环保志愿活动、敬老院公益活动、爱心餐厅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爱与温暖中深刻领会了“以爱呼唤爱,以善激发善”的志愿服务精神。
在劳动实践课程实施中,成效更为显著的是学校积极开展的端午节等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暨劳动周活动,学生积极投入,置身于端午文化的探索学习氛围中。他们通过查阅图书、互联网以及向长辈请教等多种途径了解端午节,从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中撷取灵感,发挥创意和想象,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故事、诗词歌赋等文化内涵呈现在一件件作品中,找寻“端午节”的踪迹。各年级的学生将端午节日的文化内涵跃然纸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跳跃的思维、不只是探索发现,而是一份份热爱学习的热情。书院小学学生身穿汉服走上街头进行的文化义卖活动,更是获得广泛的社会好评。“二十四节气”创意手工“春夏秋冬”系列登上学习强国国家平台,研学课程主要创作人陈楠楠老师受到滕州市委宣传部的表彰。
三、资源整合,织就劳动课程基地资源“一张网”
书院小学地处最具有滕州市地域文化特色的书院街区,该街区具有丰富的社会百业的经营性资源,利用一墙之隔的丰富的社会街区资源,学校将小学劳动教育常态化、实践化、生活化地引向深入,通过对街区资源的整合,开发出系列化的服务性劳动课程体系,让学生劳动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增加学生劳动实践内容,拓宽学生的实践空间,增强了他们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社会化程度。
依托书院街区的特有资源,学校有效实施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将书院街区劳动实践基地按照属性分为四类实践基地(如下图所示),因其样态、性质、功能等特点,为学生完成不同的劳动教育项目提供了具有实操性的沉浸性的基础保障。
根据书院街区不同类别的实践基地,学校建立了街区场域电子资源库,在不同板块中,详细记录了各劳动场域的位置、负责人、开放时间、教育功能、安全措施、注意事项等。
依托书院街区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资源,学校构建出形态多样、丰富多彩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如下列图、表所示)
四、“3+1”机制,贯通劳动教育保障 “一条链”
为保障课程实施,学校将服务性劳动实践课程实施分为三段式五环节: “共探 ”“共践 ”“共享 ”。实施路径如下:
学校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精神,坚持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践行知行合一,手脑并用,“做中学”“学中做”,学创融通等理念,确立了项目式服务性劳动的活动模式,如下图所示。
在项目的“共探 ”“共践 ”“共享 ”三阶段,家校社三方共同作为设计、参与实施的主体,同时教育数字化赋能成果推广与宣传。家校社和教育数字化四方协同机制,联合保障开发、实施、推广出一套全面的、立体的、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3+1”保障机制如下图所示:
五、素养导向,凝聚劳动教育多元评价“一股绳”
学校以学生劳动素养的发展水平为主要评价内容,注重过程性评价,采取多元化、多样化评价,灵活运用结果性评价,落实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综合育人功能和价值。
劳动评价多元化。学校设计劳动实践评价标准,根据评价标准来填写劳动记录表。评价以学校制定的劳动清单任务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简单易懂,环环相扣,周评价的累积结果会被呈现到月评价中,以此类推进行累积。
劳动评价多样化。评价的选择与使用要有利于学习诊断和促进发展,因此学校利用了劳动任务单记录某项劳动任务的方案设计、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体会等情况。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的评价。发挥示范引导、反馈改进等功能。
(1)劳动清单评价。学校根据劳动清单为学生制定了劳动实践活动记录卡,记录劳动项目参与、技能掌握、收获感悟等情况,同时还包括了家长老师的评语。劳动记录手册。学校为每一位学生制定了劳动记录手册,实现了“一生一册”有目的地收集学生一学期以来的劳动学习和实践情况,了解学生在该段时间内所做的努力以及取得的进步。
(2)运用结果性评价。学校每学期定期开展“劳动金点子”“劳动技能大比拼”系列活动,对学生劳动技能、综合运用等情况进行考评,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对劳动教育开展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交流,做好劳动教育成果的积累。
(3)星级评价体系。根据评价手册、劳动清单的记录结果,定期评选“劳动之星”。结合“学习、文明、孝心、体育、艺术、进步之星”采用星级卡片积累,兑换“书.礼劳动少年”卡。得到相应奖励,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认真落实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及时指导学生记录、遴选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教育经历及主要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成长档案。
(4)综合素质评价。学校采用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各项劳动项目中开发设计评价量表,全面多元评价学生的劳动表现,在客观记录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有效。
经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滕州市书院小学在学校劳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成功申报山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并成为2022年度枣庄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学校申报的《基于五育融合的校外场域劳动教育案例研究》也被枣庄市教育局评为枣庄市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书院小学校外实践活动课程成效显著,家长及社会好评如潮,也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滕州日报》、滕州融媒、枣庄电视台等各级各类媒体对此均作报道。
同时应该指出的是,在建设校外场域的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各种困难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克服与解决:如缺乏劳动教材,以及劳动教育活动指南的开发相对落后的问题;教授劳动教育课的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薄弱问题;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技能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强化;家长及社会方面惟学习成绩的片面思想仍然在一定程度影响着劳动教育的效果......这些都使劳动基地和基础设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也使我们的校外场域劳动课程的成效相对减弱。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化、生活化和常态化,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机制,创新劳动教育的路径策略,努力形成劳动教育的“枣庄样本”,为劳动教育的新时代发展贡献出书院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