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北辛中学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为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 号)、《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2022 年版)》及《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推进新时代劳动教育改革的工作方案》(滕教体函〔2025〕33 号,以下简称 “滕州方案”)要求,结合北辛中学(含陶山路校区,以下统称 “学校”)办学特色、校区资源(学院路校区无场地建设农场,陶山路校区有校园果林及活动空间)及初中生成长需求,构建“五育融合、校社协同、实践创新” 的劳动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贯通七至九年级各学段,串联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场景,推动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深度融合,结合生物学科幼苗养育、AI 劳动体验等创新形式,陶山路校区“校园果林”“风筝文化”等特色资源,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助力学生成长为 “爱劳动、会劳动、善劳动” 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原则
1.价值引领,五育融合: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
健心”为核心路径,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避免“单纯技能训练”,突出劳动的育人价值,尤其注重结合陶山路校区风筝节、校园果林养护等特色活动,实现传统文化与劳动实践的协同育人。
2.实践为主,进阶培养:结合初中生认知规律与动手能力,构建“基础实践
—综合应用—创新拓展 三阶劳动教育模式,从“学会自理”(家庭劳动)到“参与服务”(两校区班级花园养护、校内大扫除)再到“创新实践”(AI 劳动体验、幼苗养育),逐步提升劳动能力,充分利用陶山路校区果林、风筝活动场地资源,同步保障本部班级花园实践需求,实现三校区实践活动全覆盖。
3.校社协同,资源整合:依托滕州“工业蓝、农耕绿、文化金”区域特色,联
动家庭、社区、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开门办劳动教育”格局,挖掘校内外劳动教育资源,丰富实践场景。
4.安全优先,全程保障:建立“学校—家庭—基地—政府” 四方风险防控机制,细化劳动实践安全规范,确保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参与劳动,同时强化安全意识与应急能力培养。
(三)总体目标
1.短期目标(1年内):完成陶山路校区 “校园果林” 优化、风筝实践活动场地规划,开发 3-4 个校本劳动课程(含风筝文化、果林养护,幼苗养育等相关实践课程),引入 AI 劳动体验平台(两校区计算机教室同步安装);组建校级劳动教育指导团队(含校内跨学科教师、校外导师),落实“每周1课时劳动课+每学年1个劳动周”要求,实现校区劳动教育全覆盖。
2.中期目标(2年内):创建滕州市劳动教育示范校,培育校级劳动教育种子教师3-5名、劳动小能手200名,形成“一校多品”劳动教育特色,如“校园农耕实践”“非遗文化传承”“校园果林养护”“风筝文化实践”“社区服务项目”“班级花园实践”“AI 劳动体验”等。
3.长期目标(3年内):完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开发3-5个优质校本劳动课
程(其中1个为风筝文化特色劳动课程,1个为生物幼苗养育课程,),1-2个纳入滕州市特色劳动课程资源库,打造区域内有影响力的劳动教育品牌,学生劳动素养达标率100%,优良率不低于80%。
二、劳动教育课程实施
(一)课程设置
1.基础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要求,七至九年级每周开设1课时劳动课,纳入学校课程表,由劳动教育专职教师或跨学科教师授课;每学年设置1个劳动周(5天),避开教学关键节点,建议安排在“五一”劳动节前后(主题“公益服务实践”,含社区养老院慰问”)或秋季丰收季(主题“果林成果展示与劳动实践”)或秋季丰收季,主题分别为“公益服务实践”“农耕成果展示”,且不与日常劳动课时替代。
2.拓展课程:开设 “农耕实践社”“手工创意社”“社区服务社”等社团,每周活动1次;每学期开展“劳动文化节”,包含劳动技能竞赛(如手工编织、果树修剪技巧比拼、风筝创意设计与扎制竞赛)、劳动成果展(如种植日记、公益服务报告、果林生长记录手册、风筝作品及设计方案),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生物学科融合:每学期开设2课时 “幼苗养育专题课”,由两校区生物教师分别授课,内容涵盖种子选择、土壤配置、浇水施肥、生长观察记录等,指导学生在家开展幼苗养育实践;两校区计算机教室同步引入AI劳动体验平台(如虚拟种植系统),通过AI模拟农作物生长周期,让学生先“线上试错”再“线下实践”,提升养育成功率。
固定劳动任务嵌入:每周一次校内大扫除时间,各班级划分卫生区域(含班级花园周边清洁),纳入劳动课实践内容;每周完成1次家庭劳动,在劳动课中统一设置“家庭劳动分享环节”,交流劳动心得与成果。
每学期开展“劳动文化节”,包含劳动技能竞赛(如手工编织、班级花园花卉种植竞赛、幼苗养育成果评比;陶山路校区额外增设果树修剪技巧比拼、风筝创意设计与扎制竞赛)、劳动成果展(两校区联合布展,展示公益服务报告、果林/班级花园生长记录手册、风筝作品及设计方案、幼苗养育观察日记、AI劳动体验报告),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二)内容设计
对照滕州方案《滕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清单》,结合学校实际,围绕“日常生活劳动、工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三大领域,细化七至九年级劳动教育内容,形成“进阶式”内容体系:
|
学段 |
日常生活劳动 |
工农业生产劳动 |
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 |
|
七年级 |
1.家庭卫生清理(卧室、厨房分区清洁) 2.衣物整理与收纳(按季节、功能分类) 3.简单餐食制作(煮面条、凉拌菜) 4.每周 1 次家庭劳动(如洗碗、扫地,可结合幼苗养育基础工作:浇水、记录生长高度) |
1.校园果林基础劳动(播种、浇水、除草、果树幼苗栽种) 2.传统手工入门(折纸、简易编织、风筝简易拼装) 3.AI劳动体验(通过虚拟平台模拟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学习基础养护知识) 4.校外农业基地实践参观,参与蔬菜分拣 |
1.校园公共区域维护(教室绿植养护、走廊保洁、果林周边环境清洁、风筝节活动场地布置) 2.社区基础服务(小区垃圾分类宣传) 3.养老院服务(陪伴老人聊天、为老人读报) |
|
八年级 |
1.家庭烹饪进阶(家常菜制作,如番茄炒蛋、炒青菜) 2.家用电器安全使用(洗衣机、电饭煲操作) 3.个人物品修补(衣物缝补、文具维修) 4.每周1次家庭劳动(如家庭采购、家居整理,结合幼苗养育进阶工作:施肥、防治蚜虫) |
1.校园果林养护(施肥、病虫害防治、果树修剪、花期管理) 2.滕州非遗体验(柳编基础编织、剪纸、风筝扎制技艺学习) 3.简单工具操作(园艺工具、风筝骨架加工工具安全使用) 4.AI劳动体验(模拟果树修剪、病虫害识别,对比线下实践效果) |
1.校园服务项目(图书馆值守、实验室器材归位、果林公共设施维护、风筝节优秀作品校园展示布置) 2.社区专项服务(敬老院慰问、留守儿童帮扶,可携带自制简易风筝与留守儿童互动) |
|
九年级 |
1.家庭事务规划(家庭采购清单制定、家务分工) 2.家居环境优化(房间布局调整、绿植养护) 3.每周1次家庭劳动(如家庭餐烹饪、家居深度清洁,结合幼苗养育创新:利用废旧材料制作花盆、设计浇水装置) |
1.农产品初加工(滕州马铃薯分拣、包装,校园果林果实采收与简单加工如水果拼盘制作,风筝创意设计与改良) 2.劳动创新实践(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用工具、设计果林灌溉优化方案、风筝放飞辅助工具创新) 3.AI劳动体验(模拟农产品初加工流程、社区花园规划,输出线下实践方案) |
1.社区项目化服务(社区环境美化、老旧小区楼道清理,结合风筝文化开展 “社区风筝文化宣传”活动) 2.社会公益参与(公益活动策划,如“旧物置换”爱心活动,结合果林果实、自制风筝开展 “爱心赠果+风筝伴成长”公益活动) |
(三)师资保障
1.校内师资:统筹学科教师资源,组建“跨学科劳动教育指导团队”,其中语文教师负责“劳动主题写作”(如公益报告、果林生长观察作文、风筝文化实践心得),生物教师负责 “幼苗养育教学、AI劳动体验指导(与两校区信息技术教师协作)、班级花园病虫害防治指导”;美术教师负责“手工创意教学、风筝创意设计与色彩搭配教学”,物理教师负责 “园艺工具安全培训、风筝放飞原理(风力、平衡)讲解”;统筹两校区教师资源,确保果林养护、风筝实践等课程师资充足,实现跨校区教学资源共享。
2.校外师资:对接滕州方案“吸纳劳动模范和能工巧匠”要求,邀请滕州市农业
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担任“果林养护和幼苗养育专家”(每学期到校指导2次)、滕州柳编非遗传承人担任“手工创意导师”(每学期开展1次非遗工作坊)、滕州民间风筝艺人担任 “风筝文化实践导师”(每年3月到校指导2次,重点培训风筝扎制技艺与放飞技巧)、社区工作人员担任“社区服务和敬老服务导师”,丰富师资结构,弥补校内专业资源短板。
三、劳动实践推进
(一)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重点依托陶山路校区建设校级劳动实践基地,服务三个校区学生:
1.班级花园实践基地:所有班级均在教室窗外、走廊或操场指定区域建设
“班级花园”,(根据校区场地微调);由班级学生自主规划,配备统一采购的小型园艺工具(小铲子、浇水壶、小剪刀)、生长记录册;制定“班级花园养护轮值表”(每周 2-3 名学生负责日常管理),两校区统一开展 “每月班级花园评比”(从“整洁度、花卉存活率、创意性”评分),评比结果公示,激发班级参与热情。
2.校园果林实践基地:该基地于2025年3月12日植树节至4月11日期间,
通过“果育未来”春季种植活动建成,占地 300平方米,栽种桃树、苹果树、枣树等 11类果树 368棵,树苗成活率达100%,目前玉兰花绽放、果树萌发嫩叶。基地划分班级责任区,配备园艺工具(修枝剪、浇水壶、施肥器等),设置“果林生长观察站”,提供温度计、湿度计、生长记录册等工具,供两校区学生开展日常养护实践。
3.风筝实践活动区:在陶山路校区操场划定专属放飞场地,设置 “风筝文化展示角”(陈列传统风筝模型、学生创意作品)、“风筝制作工坊”(配备竹篾、宣纸、颜料、线轴等制作材料与工具),满足“风筝文化实践社” 日常活动及 “风筝节”举办需求;同步打造“劳动体验角”,包含 “烹饪体验区”“手工创作区”,挖掘图书馆、科技场馆劳动价值,设置 “图书整理岗”“器材维护岗”,供两校区学生轮换实践。
(二)家庭劳动实践
1.明确任务要求:结合初中生年龄特点,制定《北辛中学家庭劳动清单》,要求
学生每天完成不少于 30 分钟家务劳动,每周完成1次“家庭劳动打卡”(通过班级群上传劳动照片或视频);鼓励学生借鉴 “校园果林” 养护经验、“风筝文化实践社” 所学技能,在家中种植小型果树或花卉、制作简易风筝,记录生长过程或制作心得;每学期末家长填写《家庭劳动评价表》,从“劳动态度、劳动质量、劳动创新” 三方面评价,纳入学生劳动素养档案。
2.开展亲子活动:每学期组织“亲子同劳动”主题活动,如“家庭美食节”(家长与学生共同烹饪并分享)、“家庭环境改造”(共同整理房间、种植绿植),“亲子果林养护日”“亲子风筝创意制作日”(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校园果林浇水、施肥,或合作设计制作风筝,参与校内小型放飞活动);通过家校协同,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利用“父母大讲堂”,邀请家长分享劳动经验(如职业劳动故事、家庭劳动技巧、园艺种植经验、传统手工艺经验),强化家庭劳动教育意识。
(三)校外研学实践
依托滕州方案“智能制造、现代农业、非遗传承”等研学路线,弥补校内农场资源不足,组织学生统一参与:
1.现代农业研学:组织七年级学生前往滕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参与 “滕州马铃薯种植体验”“蔬菜分拣包装实践”,学习现代农业技术,感受家乡农业发展。
2.非遗文化研学:组织八年级学生走进滕州柳编非遗工坊,跟随传承人学习柳编技艺,完成简单柳编作品(如笔筒、小筐),了解滕州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3.社区服务研学:组织九年级学生与北辛街道社区合作,开展“社区环境美化”“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调研”;结合“风筝节”成果,组织学生开展“社区风筝文化公益课堂”,向社区儿童讲解风筝历史、教做简易风筝,同步分享果树/花卉养护知识;每学年校外研学不少于2次,每次研学后学生需提交“劳动研学报告”,记录实践收获与反思。
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一)评价维度与方式
围绕滕州方案 “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 四大维度,构建 “多元评价、全程记录” 体系:
1.过程性评价:通过 “滕州智慧教育云” 服务平台,收集学生劳动实践记录
(如劳动照片、视频、日记)、家庭劳动打卡情况、社团活动参与度,由教师、家长、同学共同评价,每月生成 “劳动素养过程性报告”。
2.结果性评价:每学期末开展劳动技能测试(如八年级 “家常菜制作”、九年级
“手工创新作品”),结合劳动课程修习情况、研学报告质量、果林实践成果(如果树成活率、生长状况)、风筝实践成果(如作品质量、放飞效果),形成“劳动素养综合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待改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对 “优秀” 等级学生,授予 “校级劳动小能手” 称号,额外评选 “果林养护之星”“风筝实践达人”。
(二)典型选树与宣传
1.校内表彰:利用劳动节、元旦等节日,组织劳动成果展示与表彰活动,评选 “劳动实践明星”“优秀劳动社团”“最美家庭劳动搭档”,“果林养护先进班级/个人”“风筝实践优秀个人/团队”,在校园宣传栏、公众号宣传其事迹,树立劳动榜样。
2.校外推荐:每年推荐校级优秀劳动案例(如校本课程、学生劳动故事、“果育未来”、 种植活动案例、“风筝文化实践” 案例)参与滕州市劳动教育特色课程评选、劳动小能手评选,争取纳入滕州劳动教育典型案例库,扩大学校劳动教育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张桂新校长任组长,各年级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负责人及两校区年级组长,明确职责分工:教导处负责课程设置与师资统筹,政教处负责实践活动与评价管理,总务处负责基地建设与物资保障;每学期召开1次劳动教育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基地维护、师资培训)。
(二)安全保障
1.风险防控机制:建立“政府—学校—家庭—基地”四方风险分散机制,为参与
校外劳动实践的学生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制定《北辛中学劳动实践安全预案》,明确工具操作、校外研学、果树种植(工具使用、农药安全)、风筝活动(场地安全、放飞规范、线轴使用安全)等场景的安全规范,如“校外研学分组管理”“果林养护课提前开展园艺工具安全使用培训”“风筝节活动划分放飞区域与观众区域,教师分组值守,禁止在高压线下、人群密集处放飞”。
2.安全教育培训:每学期开展1次劳动安全教育演练(如烫伤应急处理、器械误
伤救助、农药误食急救、风筝线缠绕应急处理),利用晨会、班会讲解劳动安全知识;向学生、家长发放《劳动安全告知书》,明确安全责任与注意事项,确保劳动实践安全有序。
(三)经费保障
1.多元筹措资金:学校从公用经费中划拨专项经费(不低于年度公用经费的
5%),用于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如微农场改造、专用教室器材采购)、校本课程开发、校外导师补贴;鼓励社会捐赠(如企业捐赠劳动工具、社区提供实践场地),补充经费来源。
2.建立耗材补充机制:总务处每学期末盘点劳动教育器材、耗材(如种子、手工
材料、烹饪食材),根据下学年需求制定采购计划,确保劳动课、社团活动、实践活动正常开展,避免因物资短缺影响劳动教育实施。
六、附则
1.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北辛中学教导处负责解释。
2.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场地、师资)对方案内容进行微调,但需报学校劳动
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
每学年末学校对本方案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优化调整,确保劳动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