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安全邮箱登录 | 政务服务门户登录 | 
繁体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 关注我们 :

(规划计划)借创新素养实验东风,扬师生格物维新之帆 ——滕州市北辛街道北辛中学工作总结

作者:北辛中学 来自:北辛中学 时间:2024-05-27 10:12:46

一年来,为确保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实验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采取"夯实基础、创新形式、全面开花"的策略,全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始终坚定不移地践行着创新素养教育,打造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团队,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各学科各年级落实创新素养教育,形成从全校层面、各学科层面、年级层面相互交融,层层推进的管理机制,真正落实创新素养教育,将创新素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实现了学校育人模式的新探索。现将我校2023年开展创新素养培育工作的举措与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2024年度工作计划,梳理、分析总结如下:

一、工作总结

(一)举措与成效

1.谋划“三年发展规划”,建设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

2022年12月,学校制订第二个“三年(2023-2025)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以“办有文化底色、因材发展的学校”为办学愿景,以“育尚善有礼、格物维新的学生”为育人目标,坚定实施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改革,聚焦课堂教学,狠抓质量提升,闯出了学校公平而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在充分发掘属地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涵盖四标、四园、四院、四类课程的“四四方案”。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以学校 “四四方案”的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以“七色工程”为纽带,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多种途径,提升和发展中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拉动了“四院”工程建设,着力打造了与之呼应的善系列课程、礼乐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劳动实践课程为核心的四类课程,继而构建起养心、养慧“双养课程体系”,通过“优才计划”和“校园十赛”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

2.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创新。

落实创新素养,将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全面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分别检视每个方面落实的情况,研究每个方面的培养途径和策略。通过“自主探究、互助竞学”课堂模式的优化和2.0版的升级,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责任意识、问题意识、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以及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为重点,实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

3.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以基础型课程为根本,以学校资源、社区资源为补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加强课程开发和建设。借助“校园十赛”的开展,使不同学科在各自领域内自主设计活动赛事。让每位中学生在赛事中有的选、学得着、能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4.培养一支术有专攻的致力于“创新素养培育”的师资队伍。

学校通过将互联网技术深入运用到教师培训、课程研发、校本培训等方面,让教师立足于自己的专业和岗位,不断拓展自己、提升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复合型、创新型教师,从而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素养。以鼓励教师参加赛事活动、组织外出重点培训、引导老教师传帮带、给青年教师压担子促成长等手段,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创新型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结构向“一专多能”方向转变,促使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迅速提升。

5、借助“互联网+”实现学校数字化创新管理。

学校坚持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以课堂深度应用为导向,以数据资源共享为纽带,以推进课堂变革为目标,探索和创新了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这个过程助推了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教师形成"互联网+教育"思维,培养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大幅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校信息技术硬软件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对内,实现“级部+中心”的协同管理和教师间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对外,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组合和互联互通,促进数字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有效共享。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服务师生和家长的水平。通过信息交换和内外联通,基本实现了智慧管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结合枣庄市教育局和滕州市教体局每学年分别开展汉字听写大赛、古诗词大赛、劳动技能大赛、科技作品创新大赛等活动培养、提升、检验创新成果。精心设计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实践过程,是创新素养落地的重要抓手。重视创新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之中。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时,不要过分关注结果,应该注重鼓励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行为投入,强调“做不做”。这样,通过创设有利于创新素养表达输出的任务情境,设计与核心内容衔接、问题来自于真实情境、增加学科融合、强调学生思维递进等方面的学习任务。通过师生专项创新大赛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培育出一批有眼界开阔、思维超前、有辅导经验和担当精神的教师;通过各种赛事培育出在不同领域的拔尖学生。通过科研专项课题推动学校创新机制的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继续依托创新型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以科学研究,引导教师由经验型向创新型、科研型、学者型转变,促使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素质的迅速提高。

2.抓实抓好创新素养教育的课程建设。

(1)以学科教学为阵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要求全体教师从教材入手,挖掘创新因素。利用教材中有关人类发明成果的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欲望;结合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实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创新联想;从教材的提示或结论加以拓展,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创造性。

(2)重视体育、艺术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聚焦创新人格的体育课程和创新思维的艺术课程,将体育艺术和劳动课程相结合,利用大课间活动、课后延时服务实践,加强对学生的体育、艺术、劳动等素质教育的指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外优质资源,继续组织并积极开展管乐、合唱、舞蹈、手工、电脑绘画、硬(软)笔书法、羽毛球、足球、象棋、围棋、3D 打印、无人机、机器人、国学诵读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

(3)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积极开展心理体验活动、互助关爱活动、劳动体验活动等生活实践课程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研学旅行活动、“六馆一塔”场馆基地活动等社会实践课程,将品德、法制、安全、劳动等教育内容融入具体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独立意识、自主能力、合作态度和自信品质。

3.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学校将积极打造"互联网+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目标的连接式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学会实验、验证的学习方式,鼓励解题思维的多元化。从学生入手,开发创新潜能。

4.  创新教育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情境式学习、互联网学习为主,使学生实现从苦学到乐学、从难学到易学、从学会到会学、从死学到活学的四个"转变"。学校继续开设创新实验课程,利用学校现有设备开展机器人课程、比赛机器人编程课程、无人机编程课程、3D打印实践课程,实现创新课程进课堂。学校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全校部分学科、课时进行整合,将创新实验课程纳入到学校综合实践课程,在开放、合作、分享、融合的课程教学中与物理、化学、艺术、数学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创新教育学习方式。

5. 创新素养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评价,立足过程,促进发展。通过让学生充实自我评价,给予即时性评价;发展自我评价,给与描述性评价;张扬自我评价,给予展示性评价等方式,提高学生形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操作、分工合作、活动表现、概括表达的能力。对教师评价,立足发展,实现理想。关注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课程开发、研究,实践中能力提的过程;关注教师创造力提升的过程。提高教师对“创新素养培育”的教学设计、课堂实施、教研研究、课程开发建设的能力。

6. 家校共育,形成合力。将学校开展创新素养教育的导向传递给家长,通过家校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成才观,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家校共育的创新素养教育体系。

学校通过近几年的尝试和努力,对于创新素养的培育,已有的研究相对丰富、共识度较高,但是培养创新素养的方法在迁移应用到解决具体学科领域问题时,往往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们将进一步梳理过往的做法,围绕“‘教学评一致性’课堂--实践性作业--兴趣小组教学--项目式教学--校园活动”的因材发展的校园创新生态建设,将创新素养的培育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Tel:0632-5888998 E-mail:tzxxh638@zz.shandong.c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