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 用时0.014秒
例。正己身。家庭或家族核心成员的示范带头作用,是良好家风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敬姜“匡子过失,教以法理”,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曾国藩“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等示范表率作用,对家庭成员及后人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东汉尚书郑均,年轻时兄为县吏,常收他人礼物,苦劝无果,......
发布时间:2025.02.10
编者按:“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一墙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他争墙,咱让墙,让他一墙又何妨?地过千年换百主,还是人长地不长”,几句诗的背后,是流传已久关于“六尺巷”、“三尺巷”的地名故事。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安庆市考察了桐城市六尺巷,了解当地传承......
发布时间:2024.10.21
分兑物品、以物品转习惯、以习惯化新风。同时,龙泉街道将文化融入矛盾调解中去,运用文化精髓中的传统美德来调解居民的矛盾纠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名言,“将相和”的典故和居民身边的道德榜样,都是矛盾调解的中坚力量,从而实现“以治载德”,形成“与邻为善”和睦景象。 ......
发布时间:2024.04.30
官时,老家桐城的亲人与邻居吴姓人家因宅基地发生争讼,张家人便写信给张英求助。张英获悉情况后,当即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收到诗信后家人顿悟,主动让出三尺界墙。邻居深受触动,亦退让三尺界墙。于是两家之间便有了一条带着乡里温度......
发布时间:2024.02.26
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从周公训儿“君子所,其无逸”,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张英教育家人“让他三尺又何妨”……不管是以家书、家规或遗训形式代代相传,或是镌于牌匾楹联、刻在石碑之上、传唱诗词之中,都指引着子孙后辈向优秀先辈看齐,给后人以精神上的......
发布时间:2024.01.23
让之风。据史料记载,桐城张家与吴家比邻,两家之间有一块空地,因建房引起一桩产权纷争。张英接悉家书后,批小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后立即让地三尺,吴家见状也撤让三尺,于是就空出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张英的一封家书,化解了邻里之争,......
发布时间:2019.04.24
人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和官府互相往来,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王鼎更将明朝林翰《诫子弟》一诗改为“多次来信为一墙,让他几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依然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以谦让的态度解决与邻里的宅基地纠纷。正是二人的志向高远、志趣相投、心底无私,才结志同道合之友,做讲习道......
发布时间:2017.07.21
在值班的调解员分个里表、给个说法。调解员听了双方的原委后,耐心地给他们讲理说法、陈述利害,最后用古时的一则小故事“千里投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原本怒气冲天的村民红了脸,于是双方握手言欢,心平气和离去。 这是镇街综治中心成功化解矛盾纠纷的一个场景。今年以来,各镇街综治中心......
发布时间:2015.12.10
解员分个里表、给个说法。首席调解员杨光耀听了双方的原委后,耐心地给他们讲理说法、陈述利害,最后用古时的一则小故事“千里投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说得这两位原本怒气冲冲的村民不好意思地红了脸,于是各退一步、握手言欢,心平气和而去。 以姜屯镇司法所指导员杨光耀名字命名的“光耀调解......
发布时间:201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