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39条 用时0.017秒
激励着浙江人民励精图治,开拓创新。文章提出12字“浙江精神”——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求真务实源自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诚信和谐汲取儒家思想的精华,开放图强则是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这12字精神,蕴含历史底蕴,孕育时代动力,激励着浙江人民永不自满、永不停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台......
发布时间:2025.07.31
重整已经荒废的岳麓书院,亲自编制教材并授课。他制定了《白鹿洞书院揭示》,阐明了教育的基本理念,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些思想早在儒家的《论语》《孟子》《礼记》等典籍中就已经出现。然而,是朱熹第一次把这些思想汇集起来,用学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世学校教育的榜样。......
发布时间:2025.05.08
于完成领导的任务,做一个好帮手,因此在各行各业中鲜有领军人物;他们过于注重亲情,相对而言看轻金钱和事业;吃苦耐劳,做事本分,但进取心不足;儒家思想的“治者”文化重视传统、崇尚权威,导致山东人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滞后。书中对山东人其他缺点的描写,在此不再赘述。书中通过丰富的情节、......
发布时间:2025.04.07
一个典范。1945年5月到6月,闻一多接连发表《人民的世纪》《人民的诗人——屈原》等文章,同时一反他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崇,开始猛烈批判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文化传统。他在《关于儒·道·土匪》里说“儒家,道家,墨家”,就是“偷儿,骗子,土匪”。这样的决绝态度,是闻一多在经过二十多年的......
发布时间:2025.02.10
孝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者的朱熹,从小就受到儒家孝文化的熏陶,他在五岁时就开始阅读《孝经》,很快就明白其中大意,并在书上题写了八个字:“若不如此,便不成人。”长大后,朱熹继承了传统儒家对孝的理论诠释和实践要求,不仅在理论建构上把孝推到了“天理”的高度,在......
发布时间:2025.01.07
在中国传统社会,“孝”与“忠”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孝”是“忠”的基础,“忠”是“孝”在国家层面的延伸与体现,即把“孝”道扩大为对国家之忠。儒家思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论语》中提倡的“孝”道从家庭伦理层面延伸到了为政层面用来规范君臣之间的关系,“孝”道有了忠君的含义。《论语......
发布时间:2024.11.12
编者按:滕文公慧眼识孟子,亚圣则在古滕国实现儒家经典思想的实践,正是这种双向奔赴,成就了“善政”、“善治”、“善名”的优秀传统文化。说起古善国,就不得不提滕文公。翻看史籍,滕国诸君,世系名谥可谱者不多,《滕县志》载:“滕世家可谱者十余世。”《史记·陈杞世家》载:“滕、薛、驺、夏、......
发布时间:2024.10.22
利益的事,不能有一点怠慢,这就是仁政。善国之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知耻懂礼,前提是治理国家的君子要有仁义之心。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善国,其实也就是仁义之国。到后世,孔孟都被推崇为天生圣人,都写到牌牌上,供到祠庙里,逢年过节香火不断。但他们活着的时候,并不受待见......
发布时间:2024.10.17
证治世以德的合理性。《春秋》之旨在于“惩恶而劝善”,史家之责不仅在于忠实记录历史,更应对历史作出评判。干宝《晋纪总论》所论的“治道”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政治思想,又融入了自己的见解,有助于矫正世风,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萧统《文选》收录此文,其标准乃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于《晋......
发布时间:2024.06.25
儒家“内圣外王”的精神,提出了一系列“经世致用”的建议,殷切地希望统治者能将儒学思想付诸统治的实践中。由此,他萌发了通过总结历史经验、阐述儒家治国思想,以达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的想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大学衍义补》《世史正纲》等多部著述。但丘濬的理想并不仅局限自身著书立说,更以......
发布时间: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