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为什么称善国(善城)?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滕字,取自泉水腾涌之意。滕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当时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后,将他的十四弟姬绣封于此地,称为滕叔绣,从而建立了滕国,先秦时期县制,滕州作为州郡的所在地。据《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七百多年之久。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滕文公,曾多次“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轲到滕国,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滕文公任政期间,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文公因此博得一个“贤君”的美称,滕国也被誉为行圣人之道的“善国”。
时光流转三千多年,今天,当我们在说古善国的时候,我们想说什么?相信更多是对古善国,这一中华善政文化,和谐执政思想的发源地的好奇之心。
孟子对滕文公说,滕绝长补短,可以为善国。善国指什么?吉祥、美好、友爱、善良的邦国?
善国是孟子政治理想的一种表述方式,其实就是儒家的理想国。
孟子给滕文公支的高招主要有:恢复井田制,一种土地公有制。孟子说百姓要有恒产,就是能养生送死的安居产业。所谓恒心,根据官方解释,就是能长久保持善良。让老百姓衣食无忧,他们才能保持本性的善良,没有恒产,就会无所顾忌地干坏事。孟子还说“民事不可缓也”,关系到百姓切身利益的事,不能有一点怠慢,这就是仁政。善国之善,就是让百姓安居乐业,知耻懂礼,前提是治理国家的君子要有仁义之心。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善国,其实也就是仁义之国。
到后世,孔孟都被推崇为天生圣人,都写到牌牌上,供到祠庙里,逢年过节香火不断。但他们活着的时候,并不受待见。
孔夫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推广礼治;孟夫子今天游说齐国,明天游说魏国,推广仁政。有首嘲笑孟子的打油诗说:“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得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诸侯们对孔孟一半是尊敬一半是敷衍。他们心里说:您老人家画的大饼真心不错,但没啥用。
齐宣王听了孟子的仁政之说表示很喜欢。孟子说:既然喜欢,为何不照做呢?齐宣王说:我这人不行,我好色,行不了仁政。你瞅瞅,这说的是人话不?
但是孟子还就遇到个认真对待的:我们滕国君位“礼定”继承人,滕世子,后来的滕文公。
孟子第一次,也是儒家唯一一次,在华夏大地最早实践了政治理想,是在滕国,就是今天滕州市姜屯镇及其周边。
“赢得长存善国名”,这给后人留下建设“善城”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自信。
(文章摘自《中华善城图鉴》,略有改动,编撰:张格,编辑:岳涛)
(声明:本栏目为政府公益宣传,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0632-5825059,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