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五”普法以来,市委政法委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法治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全市政法干警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捍卫国家政治安全、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平安滕州、法治滕州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扛牢普法责任。普法工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委政法委把普法纳入工作总体布局,制定普法责任清单,整合各种宣传资源,推动形成上下联动、广泛参与、共同行动的普法格局。
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制度落地生根,市委政法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班子成员重点学习、经常研讨。法治理论、法律知识学习成为机关日常学习的重要内容,机关内部“常学法、善用法”的法治氛围已然形成。同时,结合政法工作实际,强化学用结合,将法治宣传、普法教育与政法工作同谋划、共部署、齐落实,切实提升全市政法干警法治素养与工作能力。
二、加强法学会建设,充分发挥法学会作用。立足法学会工作与政法委机关工作一体化发展,高标准设定滕州市法学会组织框架,吸纳各方人才,全市注册法学会会员448名。成立滕州市应用法学研究会,专注法学研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开展“十大课题”研究,形成优秀调研报告17篇。
市法学会发挥专业优势,持续高质量提供法治供给和服务,建成“法律服务工作室”535个、“法律门诊”14个、“法律服务工作站”88个、“中立和解法律服务社”1个,为广大群众提供全方位、多领域的法律服务;围绕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发动法学会会员深入一线,开展“五进五助”活动,提供法律知识推送、法律问题咨询、首席专家预约等“定制式”服务,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累计为200多家企业解决土地、融资、拆迁等各类问题800余件。
三、聚焦主责主业,全方位开展普法宣传。在普法宣传的道路上,市委政法委不断创新形式、拓展渠道、精准实施,让普法落在政法工作的各方面。
围绕平安建设开展普法宣传。结合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预防和惩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等重点工作,组织政法各部门、基层干部、志愿者等开展“六进”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等形式,提高群众对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
围绕矛盾纠纷化解开展普法教育。在社会稳定风险隐患排查整治过程中,注重加强对矛盾双方当事人的法治宣传教育。组织综治干部、法律“明白人”、网格员等基层力量开展法律知识培训,提高群众运用法律手段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典型案例分析、现场调解示范等方式,向群众普及人民调解法、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群众依法解决矛盾纠纷的观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围绕反邪教工作开展普法宣传。以警示教育宣传为抓手,切实提高广大群众防范抵御邪教的能力。按照警示教育宣传“长流水、不断线”的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宗教场所”活动。
围绕铁路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以“5.26爱路护路宣传日”“小手拉大手”“专题培训班”“进百企、行千村、亮万屏”等活动为宣传载体,深入铁路沿线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家庭开展“五进”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安全宣传单、现场宣讲安全知识等方式,专题宣传《山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知识,累计开展各类宣教活动6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24000余份,受教群众近50万人次。
四、创新宣传载体,打造法治宣传阵地。市委政法委根据滕州历史人文特点,因地制宜,推动滕州“善”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同时,在巩固原有法治文化阵地基础上,积极推进阵地建设提档升级,建成市法院法治文化展厅、市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荆河公园法治文化主题公园等1491处法治文化阵地,其中3个阵地获评“山东省法治文化建设示范阵地”,2个阵地获评“山东省法治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在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成立滕州市首个“青少年法律维权服务站”。
《山东省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市委政法委依托滕州东站前广场和湿地火车主题小镇,整合优势资源,建成全国首个集“红色研学、安全文化、法规宣传、科普知识”于一体的铁路教育基地,将铁路安全的碎片化教育变为经常化、系统化教育,形成一套具有滕州地域特色的普法新模式,打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铁路安全知识宣传新品牌,基地被评为“山东省铁路安全教育示范基地”。截至目前,铁路教育基地累计接待研学团30多个,12000余人次。
平安是民之所盼,亦是发展之基。“八五”普法以来,滕州市矛盾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化解,社会治安整体防控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法治教育成为平安滕州建设强劲动力。未来,市委政法委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深化法治宣传教育的机制创新、方式创新,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滕州绚丽篇章筑牢法治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