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别大意,手足口病秋冬季节也频发
国庆节过后,随着孩子们回到学校,各种传染病悄然而至,其中手足口病也到了秋季高发期。手足口病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3-5天,以手、足、口等部位散发性皮疹、疱疹和全身发热为主要特征,发病初期还伴有喉咙和嘴巴疼痛,难以下咽,食欲不振的表现,多数情况下感染为轻症,大多数儿童在1周左右自愈,但也有小部分感染者会发展成重症,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威胁着儿童的生命。
小儿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接触感染。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通过感染者的排泄物、鼻咽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传播途径较复杂,且传播速度较快,一旦发现孩子感染了手足口病,要及时就医,并避免与外界接触。
当然,一些积极主动的预防干预措施可以有效的控制住手足口病的发生:1、预防手足口病首先要避免接触患儿及其使用过的物品,由于患儿唾液中可能带有病菌,在说话、喊叫时,这些病菌会随着飞沫传入到空气中,所以手足口疾病流行期间,不适宜带儿童到人群比较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如游乐园、超市、广场;2、提高防范意识,加强幼儿卫生教育,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剪指甲、勤通风,注意饮食卫生,谨防病从口入,让孩子远离手足口病;3、推荐6月龄-5岁儿童接种EV71疫苗,可以有效预防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减少重症的发生。
及时发现手足口病并予以针对性治疗,不仅能够有效控制患儿的病情发展,还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轻症的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需要加强患儿体温的监测,注意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关心患儿身体是否感到不适;如果患儿手足区域出现红疹症状,可采用炉甘石均匀涂抹于红疹处,同时做好臀部护理,保证臀部区域干净;家长要提醒患儿多喝水,科学饮食,注意休息。如有高烧不退、精神萎靡等状况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