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70481/2022-14915 | 主题分类 | 文化 |
成文日期 | 2020-01-13 | 发布日期 | 2020-01-13 |
发文机关 | 文化和旅游局 | 关键词 | 品牌;湿地;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产业;景区;景区景点;旅游产业;游客;文化城 |
发文字号 | 滕文旅发〔2020〕2号 | 有效性 | 有效 |
滕州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滕文旅发〔2020〕2号
为进一步彰显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名城,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和合共生”发展理念,以“聚焦产业振兴,加快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和旅游产品为重点,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提升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努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现新突破,为加快建设美德滕州、文明滕州、富强滕州作出新贡献。
二、发展目标
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引领,积极融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围绕把滕州打造成鲁南文化旅游核心区和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大运河生态文化带制高点的工作目标,着力实施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文化产业培育、旅游项目带动、龙头景区壮大、旅游业态丰富、旅游质量提升、旅游宣传营销 “八大工程”,加快推进文创旅游与乡村、农业、工业、体育、康养、教育等融合发展,力争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统筹规划布局,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1、规划引领促融合。加强全市文化和旅游业重要领域、重点景区和重大项目的规划编制,确保全域文化旅游资源高品质开发、可持续利用。加快编制完善《滕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及行动计划》,高标准编制《滕州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规划》,围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方针,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市场导向、部门协作,促进文旅融合全产业发展。
2、合作共建促融合。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和传统旅游空间规划的界限,以“文化地理”划区域,实现合作共建。围绕山水生态、乡村文明、健康养生,统筹规划龙山龙湖、莲青山等融合发展,打造“运动休闲生态康养旅游区”。与周边省内外城市建立“信息互通、交通互联、文化互动、游客共享”的文旅联盟,积极探索与微山县合作构建旅游环线,串联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微山县微山湖湿地——微山岛等景区景点,打造“大微山湖”文旅专线;与曲阜市合作,串联墨子文化城——三孔——尼山圣境等景区景点 ,打造中国“朝圣之旅”文旅专线。
3、线路串联促融合。充分发挥市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作用,整合全市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建设、统一运作管理,使资源景区化、运营企业化、整合规模化。按照文旅融合的发展需求,围绕湿地风情、圣贤寻踪、乡村民俗等文旅资源,以微山湖红荷湿地、墨子文化城为重点,强化旅游客运、城市公交、高铁东站与文旅项目的对接,畅通全市主要景区道路,高标准策划一批全域文旅专线。
4、资源优化促融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文艺演出进景区景点,在游客集聚区积极引入影院、剧场、书店等文化设施。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和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建设特色餐饮一条街,探索打造滕州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一批“滕州名小吃店”品牌。
(二)注重产业运作,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1、加快推进文化资源旅游产品化。围绕彰显滕州历史文化底蕴,做好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文章,在保护好重点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发掘文化内涵,拓展文化外延,使隐性文化变为显性文化,使地下的文化走上来、史书里的文化走出来、活起来,成为可观、可感、可消费、可体验的视觉产品和城市景观,凸显文化遗址的游憩功能,加快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产业对接,启动“城乡记忆留存工程”,充分收集城市发展中古建筑、古遗迹、老地名、老物件等资料,制作地标性遗存标识,加强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王家祠堂、老县衙等城区特色建筑风貌的保护,留存城市记忆和特色,丰富城市空间和文化底蕴;依法依规加强文保单位集中成片的传统村落整体保护,保护好古树、古桥、古井、古建筑、古街巷,修复乡土人文景观,推出综合性强、活态化高的乡村博物馆;鼓励支持挖掘乡村文化、编修镇村史志,传承弘扬农耕文化,保持乡村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完善文博单位免费开放工作机制,整合馆藏资源,丰富展陈内容,活化展陈手段,推出更多历史文化展览,提高馆藏文物利用率,让更多市民感受到滕州文化遗产的丰厚魅力;全面完成薛国故城三期保护及北辛遗址保护与整治工程;组织实施好官桥村南墓群及莲青山皇陵旧址保护与展示,龙泉塔、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安防,龙氏旧居修缮保护二期,葫芦套老村乡村记忆馆展示,北辛遗址博物馆陈列布展工程。
2、强力丰富旅游产业文化内涵。树立任何旅游产品都可以注入文化元素的理念,强化文化意识,创新融合模式,全力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既要做好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章,增强“变文为旅”、“变文为宝”的能力,又要注重旅游开发的创意设计工作,增强“旅中含文”、“无中生有”的本领,多渠道、多形式、多载体地将文化元素更多地注入旅游产业,以文化氛围的集聚提升旅游产业的品位和形象,使文化元素转化为强大的旅游生产力。依托现有历史文化和景区景点,整合文化、文物、旅游、水利、交通等方面资金力量,融入文化要素,串连薛河、荆河、界河和北沙河沿线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打造“三河三带”文化旅游带。一是南部沿薛河流域串连庄里水库、范蠡西施风情园、刘村梨园、北辛遗址公园、官桥村南墓群遗址公园、孟尝君礼贤园、毛遂墓、薛国故城、大宗村等。二是中部沿荆河流域串连岗上遗址公园、一塔六馆、盈泰温泉度假村、滕国故城、七星湖九龙湾湿地、微山湖等。三是北部沿界河及北沙河流域串连莲青山、龙山龙湖、龙湖红色记忆馆、鲁班湿地公园、北沙河惨案纪念馆、土豆博物馆、张氏祠堂、刘氏家祠、百寿坊、微山湖古镇等,将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成光彩夺目的“项链”。
3、重点实施文旅融合产业项目。加快培育文化旅游与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有机结合,进一步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区域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和旅游的载体作用,全力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创旅游专班作用,加大文化创意和精品旅游产业双招双引工作力度,加快推进总投资70亿元的蓝城·鲁班小镇、总投资60亿元的微山湖红荷水镇、总投资50亿元的滕州市微山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总投资40亿元的光大康养温泉小镇、总投资17亿元的滕州市滨湖通用机场、总投资14亿元的海峡御景城·台湾风情街、总投资2亿元的滕州市金蜗牛房车营地、总投资1.2亿元的滕州市墨子文化城、总投资1.2亿元的滕州市慢生活的山民宿、总投资1.1亿元的墨子鲁班文创产品及木制品智能制造等项目,加快微山湖红荷湿地创建5A级国家旅游景区和新盈泰生态温泉度假村综合提升。积极组织优秀文化旅游企业参加相关展会,借助省级、国家级展会平台精心推介我市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知名度高、实力强、有文旅开发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滕州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游客优势,引进主题公园、文旅小镇、主题度假酒店、文旅演艺、VR体验等发展新模式,实现优势资本与优质资源有效对接。
(三)培育特色品牌,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
1、名人品牌。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人资源、中华先进制造理念工艺,以墨子、鲁班、奚仲、孟尝君、滕文公、毛遂等为重点,推出“科圣”“百工圣祖”“造车鼻祖”“好客纳士”“善国善政”“毛遂自荐”等文化旅游IP,策划《止楚攻宋》《科圣墨子》《百工祖师——鲁班》《墨子与鲁班》等实景演艺,着力打造与“孔子、老子”齐名的圣人游品牌,积极与曲阜、泰安、济南对接,纵向深度融入山水圣人文化旅游带。
2、文博品牌。借助文博会这一平台,加快培育滕州旅游购物品牌和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深度研发墨子鲁班文创产品、微山湖土特产、非遗产品、生活类商品等系列特色文化旅游商品,充分考虑游客需求,对接一线设计公司,进行线上浏览互动产品,举办滕州文化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活动,鼓励设立文化旅游商品专营店,通过作(产)品展演与文旅产业项目相结合的方式,着重推出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使之成为滕州的文旅IP,打造具有滕州特色的文博会文化品牌。使用“科技+文物”“文创+体验”,结合文物馆藏开发文旅产品,邀请非遗传承人、传承技艺、传承产品走进景区,鼓励游客自己动手制作、亲身制造学习等方式,提升参观体验,让文物活起来。各景区要致力于开发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使景区摆脱单一的门票经济模式,提升游客认同感,强化自身宣传力。
3、乡村品牌。依托滨湖、龙阳、东郭、柴胡店、洪绪等镇(街),抓好微山湖、莲青山、龙山龙湖、刘村梨园、荆河湿地公园提档升级,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共建“旅游+”乡村新生活。打造莲青山-龙山运动休闲游、微山湖红荷湿地-龙山自然山水生态游等精品山野旅游线路,串联起沿线民俗体验园、采摘园、森林公园、美丽乡村等,打造全国知名乡村旅游品牌。注重挖掘民俗文化内涵,讲好独特故事,精心打造一批集民宿餐饮、生活体验、康养游乐、田园风情小镇为主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提升旅游品质和旅游发展效益。
4、运河品牌。 将“大运河文化”融入城市建设、景区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中。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强沿运区域文化资源整理保护。整合以微山湖红荷湿地、墨子文化城为核心的沿运文化旅游资源,发展以鲁风运河为龙头的文化旅游品牌,积极参与淮海经济区、京杭大运河城市联盟的区域旅游合作,扩大“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5、红色品牌。进一步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挖掘展示我市抗战文化、英烈文化、创业文化、铁道游击队等特色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国防科技教育基地、鲁南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微山湖湿地党性教育基地、龙湖精神纪念馆、中共滕县县委和滕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纪念馆等景区景点,丰富教育形式,增加体验性、互动性项目,推树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红色文化品牌。
6、节会品牌。精心筹备、高水平办好新时代中国卓越匠心文化论坛、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墨子文化节、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滕州品牌产品展览交易会、滕州书展、山地徒步大会、温泉节、伏羊节、马铃薯科技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会活动,办好重点传统节日民俗活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滕州文化和旅游内在吸引力,不断壮大滕州节会品牌影响力和吸引力。
7、研学品牌。充分发挥我市历史文化资源积淀丰厚的优势,全力打造研学旅游产品,作为我市强力拉动旅游市场的突破口。积极对接教育部门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撰、场地安排、师资配备等方面下功夫,推出经典研学旅游产品,确保我市研学旅游产品一炮而红、成功发展,努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研学游品牌。
(四)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文旅融合发展新水平
1、完善文化设施。实施镇(街)和村(居)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完善提升工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孔子学堂融入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推进孔子学堂与农家书屋共建;加快建设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科普馆、档案馆、城市总部经济中心于一体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馆主体工程。全面打造柳琴戏传承体验示范广场。深入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加快实现各镇街文化馆、图书馆分馆全覆盖。加快墨子文化城建设,在完成龙泉塔周边墨子纪念馆、墨砚馆、王学仲艺术馆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完成新博物馆全面开放和龙泉广场整体区域改造提升,打造以墨子创新精神、鲁班工匠精神研究成果展示为主体,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发展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2、推进“智慧+文旅”。深入实施“智慧旅游”工程,依托齐鲁文化云平台,发挥滕州大数据产业园作用,积极搭建滕州文化旅游云平台,整合文化场馆、文艺演出、非遗项目、艺术培训等资源,科学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构成、游客行为、产品关注度和兴趣点,实现旅游与公安、交通、商务等数据信息共享,为精准服务、营销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形成方便公众“按需点单”的“超市式”资源平台,实现线上实时获取文化信息,开通反馈文化需求、意见的渠道,线下互动参与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旅游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
3、提升旅游环境。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新3年计划,推进“厕所革命”向农村、新建景区、通往景区道路周边提升。加强市旅游集散中心功能建设,新增旅游咨询中心,完善全市旅游标识系统,建设通往景区道路、停车场、湖河码头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4、创新营销方式。开发文旅公众平台、微信小程序、APP等,让游客能第一时间了解景点介绍、旅游攻略、游客体验、特色文创产品等一揽子信息。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和网络直播等新兴方式,邀请海内外网红、媒体达人、文化名人走进景区,分享自己的体验见解,打造网红景区。开展滕州新八景评选活动,组织专业人士编写游玩攻略软文、制作游玩攻略小视频等,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通过“提炼一句主题口号、制作一部形象宣传片、打造一台演艺节目、出版一套文化丛书、建设一个智慧旅游APP、推出一条文旅精品线路”,塑造滕州特色文旅品牌,提升消费群体的品牌认知。
5、拓展融资渠道。着重解决资金短板,不搞穷建设、低层次开发。积极参和利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金泽精品旅游产业基金等项目,整合扶贫、林业、水利、交通、住建、文旅、体育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向重点文旅项目、精品旅游线路倾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当地私营企业投资文旅项目,推动滕州微山湖红荷湿地等优质文旅资源整合上市,实现效益最大化。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将文化旅游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考核评价班子和干部的重要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
(二)加大投入。持续加大文化旅游发展投入,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基建、创研开发、文物保护及人才培养、宣传营销、投资奖补、考核奖励等方面。市直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利用本系统各类专项资金,持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导向性投入力度,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三)用地支持。对符合相关规划的文化和旅游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文化和旅游项目所需建设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多种供地方式保障需求。
(四)人才保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工作环境和尊才爱才社会环境,打造区域文化旅游“人才高地”。加强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分级分类培训,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加快文化旅游院系及专业机构建设,积极培养本土化紧缺人才。谋划成立我市专门的文化和旅游研究机构,同“双招双引”密切结合,加强中高级文化旅游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选送优秀干部到高校或市外文化旅游机构深造。
文件文字版:
滕文旅发〔2020〕2号 滕州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doc文件PDF版:
滕文旅发〔2020〕2号 滕州市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方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