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18-14521
- 主题分类:通知公告
- 发布机构:东郭镇
- 成文时间:2018年09月18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18年09月18日
- 标 题:东郭镇人民政府小麦秋种技术推广
- 效力状态:有效
东郭镇人民政府小麦秋种技术推广
秋种是小麦种植的基础环节,事关整个小麦生产的大局。为全面提升小麦秋种质量,提高小麦种植水平,今年我镇小麦秋种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绿色高质高效为目标,以规范化播种、宽幅精播、播后镇压为关键技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全面提高播种质量,奠定小麦丰收基础。重点抓好以下关键环节:
一、优化品种布局,逐步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
品种是小麦增产的内因,选好品种非常重要。引导农户科学选择优良品种,搞好品种布局。种植优质专用小麦时,要对接加工企业与农户,实行订单种植。
优质专用小麦表现较好的品种为:藁优5766、师栾02-1、红地95等。
水浇条件较好的地区,在我市表现好的品种为:济麦22、太麦198、泰农18等。
水浇条件较差的旱地,主要种植品种为:烟农21、洛旱11、洛旱22、青麦6号等。
二、搞好种子处理
提倡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预防苗期病虫害。
根茎部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可选用4.8%苯醚▪咯菌腈按种子量的0.2%~0.3%拌种,或2%戊唑醇按种子量的0.1%~0.15%拌种,或30g/L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
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选用40%辛硫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或者30%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按种子量的0.23%-0.46%拌种。
用2%吡虫啉长效缓释颗粒剂(混拌、药硅等)种药同播,对早期蚜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病、虫混发地块用杀菌、杀虫复配剂,可选用32%戊唑醇▪吡虫啉悬浮剂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0.75%拌种,或用27%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剂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5%拌种,对早期小麦根腐病、茎基腐病及麦蚜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三、以深耕翻为突破口,提高整地、播种质量
多年的实践证明,秸秆还田地块常年旋耕,不利于提高整地质量,因此,今年秋种,要以深耕翻为突破口,切实提高整地质量。
(一)培肥地力
一是要在推行玉米联合收获和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广辟肥源、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秸秆还田时应注意尽量将秸秆粉碎的细一些,粉碎后的秸秆长度最好在5厘米左右。
二是优化肥料配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化肥基施比例,优化氮磷钾配比,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高产田一般全生育期亩施纯氮14~16公斤,磷(P2O5)7~8公斤,钾(K2O)6~8公斤;中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2~14公斤,磷(P2O5)6~7公斤,钾(K2O)5~6公斤;低产田一般亩施纯氮10~12公斤,磷(P2O5)4~6公斤。中、低田把氮肥的50%,全部的有机肥、磷、钾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起身拔节期再施50%氮肥。高产田把氮钾肥的40%~50%,全部的有机肥,磷、锌肥施作底肥,第二年春季小麦拔节期再施50%~60%氮肥和钾肥。缺少微量元素的地块,要注意补施锌肥、硼肥等。要大力推广化肥深施技术,杜绝地表撒施。
(二)精细整地
一是深耕翻。土壤深耕可以打破犁底层,使土质变松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增强,是抗旱保墒的重要技术措施。耕翻可掩埋有机肥料、作物秸秆、杂草和病虫有机体,疏松耕层,松散土壤;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改善通透性,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动和养分释放;提高土壤渗水、蓄水、保肥和供肥能力。近年来,随着翻转犁的出现,解决了土壤深耕出现犁沟的现象;随着机械牵引动力的增加,深耕翻可以达到30厘米左右。因此,要加大机械深耕翻的推广面积。
二是少耕免耕。耕翻虽具有掩埋秸秆和有机肥料、控制杂草和减轻病虫害等优点,但每年重复工序复杂,耗费能源较大,在干旱年份还会因土壤失墒较严重而影响小麦产量。由于深耕效果可以维持多年,可以不必年年深耕。因此,对于播种前的土壤耕作可以2~3年深耕一次,其他年份采用“少耕免耕”,包括旋耕或浅耕等。对于腾茬晚的地块建议抢茬早播使用免耕播种。
三是耙耢镇压。耙耢可破碎土垡,耙碎土块,疏松表土,平整地面,塌实耕层,上松下实,减少蒸发,抗旱保墒;在深耕或旋耕后都应根据墒情及时耙地。近年来,我镇旋耕面积较大,旋耕后的麦田表层土壤疏松,如果不先耙耢镇压再播种,会导致播种过深形成深播弱苗,严重影响小麦分蘖的发生,造成穗数不足;还会造成播种后很快失墒,影响次生根的喷发和下扎,造成冬季黄苗死苗。镇压有压实土壤、压碎土块、平整地面的作用,当耕层土壤过于疏松时,镇压可使耕层紧密,提高耕层土壤水分含量,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根系及时喷发与伸长,下扎到深层土壤中,一般深层土壤水分含量较高、较稳定,即使上层土壤干旱,根系也能从深层土壤中吸收到水分,提高麦苗的抗旱能力,麦苗整齐健壮。因此,各类麦田小麦播种后应该及时镇压。
(三)适期播种
温度是决定小麦播种期的主要因素。小麦从播种至越冬开始0℃以上积温570~650℃为宜。我镇小麦适宜播期为10月5日至15日,最佳播期为10月7日至12日。如不能在适期内播种,要适当加大播量,做到播期播量相结合。
(四)足墒播种
在适播期内,做到足墒播种,播种深度5厘米,确保一播全苗。小麦出苗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秋种时若墒情适宜,在秋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并整地播种;对于墒情不足的地块,土壤粘重老土地块,力争早播,播种深度3cm,播种后要立即浇蒙头水,争取早出苗,早恢复地温,促进冬前小麦分蘖。
(五)宽幅精量播种
实行宽幅精量播种,改传统小行距(15~20厘米)密集条播为等行距(22~26厘米)宽幅播种,改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为宽播幅(8~10厘米)种子分散式粒播,有利于种子分布均匀,减少缺苗断垄、疙瘩苗现象,克服了传统播种机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肥,争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生长状况。宽幅播种机一定要调好行距,平均行距不要超过26厘米,土壤肥力差的适当缩小行距。若采用常规小麦精播机或半精播机播种的,也要注意使播种机械加装镇压装置,行距21~23cm,播种深度3~5cm。播种机不能行走太快,以每小时5公里为宜,以保证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行距一致、不漏播、不重播。在适期播种情况下,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5万~18万;分蘖成穗率高的中多穗型品种,每亩适宜基本苗12万~16万。在此范围内,高产田宜少,中产田宜多。晚于适宜播种期播种,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基本苗1万~2万即亩增加小麦播量1~2斤。
对于小麦种植面积较大的农户,提倡采用小麦多功能一体机宽幅播种技术。该技术是在玉米秸秆还田环境下,不进行耕翻整地作业,由专门机械一次进地可完成间隔深松、播种带旋耕、分层施肥,宽幅精量播种、播后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作用。
(六)播后镇压
小麦播后镇压是提高小麦苗期抗旱能力和出苗质量的有效措施。因此,要选用带镇压装置的小麦播种机械,在小麦播种时随种随压,尤其是对于秸秆还田地块,一定要在小麦播种后用专门的镇压器镇压2遍,保证小麦出苗后根系正常生长,提高抗旱能力。
二0一八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