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00143493704810032/2024-03766
- 主题分类:议题解读
- 发布机构: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24年09月24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9月24日
- 标 题:【议题解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 效力状态:有效
【议题解读】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协调育人工作机制
一是坚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建立专门工作机构,明确责任科室,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二是成立市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建志愿服务专家团队,建设校家社协同育人学校联盟,举办工作论坛、智慧家长沙龙等活动。三是建好用好家长会、家委会,加强同团委、妇联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开展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健全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二)丰富活动载体,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实践
一是坚持五育并举,积极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落实思政课教学,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拓展“大思政”课程,积极实施开学第一课、毕业典礼等仪式教育。二是扎实推进“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成效显著,获评山东省“新时代好少年”1人,枣庄市“新时代好少年”10人,省“美德少年”12人,新时代好少年选树活动获评全省十大美德教育典型案例。依托鲁南人民武装抗日起义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和“一塔六馆”等,广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实践教育活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积极实施“善教”学校建设工程,举办教体系统鲁班锁拆装大赛和“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有声有色,创建枣庄市“雷锋学校”12处、“全国学雷锋教育基地”2处。
(三)聚力关爱服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一是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利。畅通入学通道,外来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8%;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机制,小学、初中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重点关注建档立卡贫困户及留守、残疾儿童,全面落实教育扶贫资助政策。二是积极预防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行为。联合成立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师生座谈走访、排查摸底,建立重点人群档案,实行零报告制度。年内开展联合大检查20次,“反校园欺凌,构建平安校园”教育活动420余场次,通过家长会、微信等方式开展宣传提醒300余场(次)。三是精心打造未成年人特色帮扶品牌。立足助学支教职能,形成各具特色、成效显著的志愿服务品牌:“太阳花”家庭教育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开展我为创城添光彩、爱心暖冬、《家庭教育法》宣传进社区等30余期活动;“美丽女孩精准帮扶行动”有效实施差异化精准帮扶,共资助留守儿童千余人,精准帮扶“无依女孩”38人,资助金额约49万元,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凫山快乐成长营”“龙山快乐成长营”“乐羊羊快乐成长营”为困境儿童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务,经验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部门的广泛赞誉。
(四)关注心理健康,保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全市217处中小学校均配备了专兼职教师队伍,加强了心理咨询室、宣泄室等建设,为学生提供心理疏导、宣讲教育、团体辅导等。严格落实每年一次的全员心理筛查测评工作,“一生一策”分类分册建档,密切关注,及时疏导。成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服务中心,组建志愿服务团队,联合开展专项教育和进校园活动。年内开展心理健康专业培训、班主任培训学习4场。
(五)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一是高标准落实创城任务目标。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推进会议,制定下发了创城操作手册;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公益广告提升工作,在市创城办组织的实地督导中,教体系统点位达标率100%。二是积极开展各级文明校园创建。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强化动态管理,不断提升各中小学办学品质,目前获评省、市等各级文明校园180余处。
二、推进中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思想教育不够。我市留守学生数量较多,父母陪伴和家庭教育的缺少,极易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思想道德教育落实不到位。二是网络不良信息诱惑和影响较重。网络游戏、直播打赏、暴力色情等有害信息,极易扭曲和异化未成年人的伦理观、价值观,可能诱导其做一些“高危”行为。三是校园周边环境的影响依然存在。部分学校周边的游商和无证摊点,存在非法兜售恐怖、迷信,甚至低俗、色情商品。四是各中小学校育人体系差异较大。仍有少数学校对思政课认识不够,在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的设计上,缺乏整体性、连贯性。
三、工作打算及建议
一是深入推进大思政课程教育。深化“大思政”课程理念,强化学科渗透,健全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利用好文明实践中心、校外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开发大思政课程,推进中小学思政课程目标一体化,提高课堂教育实效。
二是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招聘、交流、引进等方式,配齐配强专职教师,规范开设心理健康课,用好心理咨询室等教育阵地,加强同卫健系统等专业心理机构的联系沟通,开展专业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健全问题学生处置、转介诊断和康复返校工作机制。
三是大力弘扬善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文明校园创建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造校园文化特色品牌,培育一批“善教”学校,选树一批“善教”标兵,评选一批“善城好少年”。
四是抓牢核心价值观教育。深挖滕州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加强理想信念和“四史”教育,深化“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童心向党”等主题教育实践,结合“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和宣传一批“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