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3044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卫生健康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30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30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对滕州市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239号提案的回复(关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域外转诊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对滕州市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239号提案的回复(关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域外转诊的建议)
首先感谢赵守华、王昌华、李政玲三位委员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对于您们提出的“关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减少患者域外转诊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滕州市卫生健康局高度重视医疗资源配置优化,积极落实各种举措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质量,让群众在家门口“看上病、看好病”,减少县域外就诊。2024年,县域就诊率始终稳固保持在90%以上,基层就诊率从52%稳步攀升至67%,取得了阶段性目标成效。
(一)落实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开展上一年度年度全年检查,组织枣庄市直、滕州市直、镇街卫生院专家分层次对26家市直医院、镇街卫生院及所有设床位医疗机构的民营医疗机构在医疗、护理、院感、药事、依法执业等方面实行了全覆盖检查,考核结果与护士节、医师节表扬相挂钩,推动各医疗机构积极主动的解决质量缺陷,促进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及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制发《滕州市全面提升医疗质量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23-2025年)》,组织21镇街基层医疗机构31名医疗、护理、院感、药事等专业骨干人员到市中心人民医院通过脱产、半脱产方式跟班学习培训,作为基层专家库力量提升全市医疗质量水平。
(二)统筹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2024年5月,滕州中心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和儿科成功入选2024年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县域),实现枣庄县域省级临床重点专科0的突破。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外伤专科获得2024年度山东省临床精品特色专科,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定通过验收评估并纳入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管理,显著增强省内县域医疗服务水平影响力和竞争力。枣庄市级临床重点专科达到18个(人民医院16个、中医医院1个、妇保院1个),较前增加2个重点专科;6个专科纳入枣庄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其中人民医院4个,中医院1个,妇幼保健院1个),争取枣庄财政资金150万元,对人民、中医、妇幼3个市直医疗机构学科建设进行奖补。
(三)以创促建提升基层服务水平。2024年,龙阳、洪绪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目前滕州市推荐标准达到12家),东沙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创建山东省第六批“社区医院”(目前滕州市社区医院加上羊庄、荆河达到3家),羊庄中心卫生院顺利通过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复审,并成功创建枣庄市医疗次中心(目前滕州市医疗次中心达到2家)。东沙河和姜屯通过国家2024年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中心创建。
(四)全面提升县域药事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市中心人民医院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作用,在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的基础上,加强审方信息系统建设,集中开展前置审方,加强审方工作管理和审方质量管理、审方药师队伍建设,加大药学帮扶力度,每月发布处方审核通报,提升基层药事管理水平。2024年5月成功评为山东省首批县域医共体审方中心建设试点单位,争取枣庄市奖补资金15万元,并在全省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工作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做典型发言。
(五)多措并举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积极开展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行动、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成效提升行动、医疗行为“三规范”专项行动、医疗机构价格收费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重复医学检查检验加重群众负担问题专项行动、老年人就医便利问题、殡葬领域腐败专项整治行动等7个系列行动,聚焦群众身边相关腐败和作风问题,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今年年初,在统筹做好春节期间有关工作前提下,启动“春节送温暖、健康过大年”专题义诊活动,参加义诊活动的医疗机构达26家,义诊340余场次,医护人员4000余人次,通过义诊义检、送医、送药、送温暖、送健康等措施,为群众提供良好的医患沟通平台和方便就医的机会,受益群众3万余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滕州市医疗资源配置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县域就诊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但因我市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有“九省通衢”的美誉,是南北交通的要地和枢纽,十分方便群众到北京、上海等医疗资源先进地区就医。另外医疗服务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目前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
三、下步工作
一是机制创新,打造县域医共体优模式。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争取落实“总额预付、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医保支付政策,通过“十统一”管理模式,形成权责明晰、上下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优化十大管理中枢职能,建立适应县级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分级诊疗激励机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二是技术赋能,锻造县域医疗服务硬实力。开展全民健康基线调查工作,建立疾病谱动态监测机制,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疑难病症,创新“四结合”诊疗模式(防治结合、医防融合、中西医结合、医养结合),构建覆盖“预防-筛查-诊疗-康复”全生命周期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通过名医工作室建设、骨干医师进修、产学研联合培养等方式,打造结构合理、技术精湛的医疗人才梯队。三是数智驱动,打造智慧医疗新生态。实施“数智医疗攻坚行动”,投资升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构建基础数据库、业务协同中心、质量监管中心,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等六大业务系统全贯通,打通各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孤岛”和“业务壁垒”。对标电子病历应用水平三级、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四级甲等标准,创新“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推动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改造,推广AI辅助诊断、远程医疗、电子处方流转等智慧应用,力争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四是便民惠民,提升群众就医满意度。开展健康惠民活动。通过“名医在身边”系列宣传、中医药文化夜市等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健康咨询、义诊服务及中医药文化体验,切实将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身边。开展“万名医护进乡村”行动,统筹调配153名医护人员下沉至21家镇街卫生院和20家薄弱村卫生室,通过专家定期坐诊、技术指导、远程会诊等方式,推动基层优势学科建设,切实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最后,再次感谢委员们对我市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