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992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卫生健康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29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29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对滕州市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222号提案的回复(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对滕州市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222号提案的回复(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
任安然、张耀庭、张宗军委员:
您提出的提案《关于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建议》收悉,感谢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支持。现将相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提案办理情况
(一)针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
1.硬件设施升级: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21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其中10家达到推荐标准,被国家卫健委给予通报表扬。第一人民医院(大坞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县域医疗服务次中心;羊庄中心卫生院、荆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高标准通过社区医院验收,重点打造南沙河、姜屯2家特色专科卫生院;加快培育姜屯、滨湖、级索3家中医特色卫生院;积极探索“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融合发展、全面覆盖”“两院一体”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敬老院内设置医疗服务延伸点,为镇域养老院老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急诊转诊、中医康复、日间照料等服务,建成“两院一体”乡镇卫生院5家,其他乡镇卫生院均就近与养老院签订协议。深入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以来,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完成8家乡镇卫生和140家卫生室改造,新增CT、DR、远程心电等设备156台,建成样板村卫生室50家。
2.基药保障强化:动态调整基层药品目录,将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用药纳入统一采购平台,基层医疗机构基药配备率由80%提升至93%,短缺药品预警机制覆盖全部乡镇。
3.中医服务扩容:推动“国医堂”镇街卫生院全覆盖,21家镇卫生院、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中医诊疗设备,新增灸疗、拔罐等中医适宜技术项目9项,50家卫生室建成“中医阁”,基层中医诊疗人次占比提升至34%。
(二)针对“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1.专科能力建设:近年来,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牵头成立了眼科、消化内科、胸痛3家市级专科联盟建设单位,推进了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四大会诊中心”远程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了胸痛、卒中等“六大救治中心”创建成果,分级诊疗体系趋于成熟,为基层诊疗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人才下沉帮扶:通过山东省“万名医护下基层”行动,二级以上医院选派副高职称专家每月驻点坐诊、带教查房,累计开展基层培训62场,指导完成新技术应用7项,提升了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3.智慧医疗覆盖:建成区域远程影像诊断中心,实现乡镇卫生院CT、DR影像实时上传、市级专家在线诊断,检验结果互认项目扩至62项,减少重复检查费用约230万元/年。持续推进全市统一共享的医学影像、远程心电等技术中心建设,远程心电会诊平台运行至今已会诊病例1700余例,为患者提供了及时有效的诊断。
(三)针对“优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人才引进创新:推行“县招乡管村用”的乡村医生招聘制度,2024年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5名,全部充实到卫生室一线工作。
2.待遇保障提升:在落实老年乡医补助的基础上,筹划预算财政资金,为在编在岗的乡村医生每年发放养老保险补助2800元。
3.技能培训强化:近年来,实施中医人才培养计划,开展针灸、推拿等适宜技术培训16期,覆盖基层医护人员1200人次,9人获评市级“基层名中医”。
(四)针对“推进医联体建设及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议
1.医共体提质扩面: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为龙头,与21家乡镇卫生院建立紧密型医共体,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2023年上转患者同比下降21%,下转康复患者增长37%。
2.系统开展培训:发挥紧密型医共体优势,联合举办专题培训班13场次,共享远程会诊、教学资源,组织62名村医赴县直医疗机构实训,累计开展临床技能特训、学术交流活动86次。
3.资源同质共享:邀请省卫健委基层处及浙江大学专家团队来滕深入调研分析,研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滕州路径,组建以市中心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医共体,形成横联中医、妇幼、精神卫生、康复4家医院,纵联镇街卫生院延伸至村卫生室的医共体模式,全面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效能。
(五)针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治未病”网络构建:发动市直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所、卫生室,通过社区宣传、健康讲座、义诊、中医药养生体验活动(如三伏贴、艾灸体验)向居民普及中医药知识,推广“治未病”理念。
2.中西医协同深化:加快培育姜屯、滨湖、级索3家中医特色卫生院,镇街卫生院国医堂(中医馆)实现全覆盖。扎实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创建活动,21家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国家级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其中10家达到推荐标准,被国家卫健委给予通报表扬。中西医协同发展走在地区前列。
3.中医药文化推广:通过校园普及,在中小学开设中医药文化兴趣课程,组织学生参观中药材种植基地(如本地丹参、金银花种植园),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依托滕州市中医院和中医特色医疗机构,建立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展示中医药典籍、器具及本地特色疗法。
二、存在困难
1.财政投入压力: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运维、信息化建设等年均资金缺口约2000万元,部分村卫生室因经费不足难以持续更新设备。
2.人才结构矛盾:中医骨干医师短缺,年轻医务人员流失率年均达8%。
3.信息互通瓶颈:医共体信息平台尚未完全对接医保系统,部分检查数据无法实时共享,影响分级诊疗效率。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实施“基层医疗提质攻坚”行动
1.2025年将全面推进村卫生室改造提升,辖区内所有村卫生室都要实现“五有三提升”目标。今年将在2024年已改造提升140所卫生室的基础上,将剩余的534所卫生室进行改造提升,于9月底前全面完成534所村卫生室改造提升任务,全市所有村卫生室实现“五有三提升”。
2.深化全省医共体中心药房试点,完善全省首家县域审方中心制度建设,遴选高性价比药品作为医共体单位优先采购使用品种,开展“系统+人工审核”双重审方,将处方合格率提升至90%以上,杜绝因不合理用药增加群众负担,全面保障群众用药安全。
(二)深化“人才强基”工程
1.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引进高层次人才等方式,破解以乡村医生为代表的基层人才引育难题,在基层人才培训上探索出新的路径和方法,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全力打造“本土化、实用型、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医生队伍。灵活运用公费医学生、县招乡管村用、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等引才机制引育人才。深入推进“千医培训”行动,采取镇街集中授课、组织网络学习、现场带教等多种形式,满足不同区域、不同水平乡村医生的学习需求。
(三)构建“医共体”新生态
1.深化远程影像、远程心电、远程会诊、审方中心、中心药房等“八大中心”医共体网络平台,强化医共体心电、检验、影像等质控和同质化管理,年内将会诊转诊病例提升至3万例以上。
2.通过加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加大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探索建立市镇村三级协调发展的新模式,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政特别困难的情况下良性发展。
(四)持续加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建设
1.年底前建成3个省级中医特色专科,培育4家“精品国医堂”,基层中医服务占比提升至40%。
2.“中医+西医”特色赋能。实施中医药能力提升工程,组织县镇村三级开展中医药技术培训;选派中医师下沉村卫生室开展帮扶,带教乡医,推动中医药服务覆盖率达95%以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