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深化医保支付方式和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分级治疗制度,扎实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持续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扎实推进健康枣庄“十大行动”,加快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建设,提档升级镇街医疗卫生水平,夯实村卫生室服务网底,全面提高我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不断丰富消费场景,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着力培育“首店经济”等新型消费模式。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消费券“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 |
成立了以市中心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市妇幼保健院、21家镇街医疗机构为成员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部分业务管理统一运行。医疗、护理、院感等业务实行同质化管理,心电、检验、影像等辅助中心高效运行,实现了远程报告即时传输、检验标本统一配送。基本实现药品管理统一。推进医共体中心药房试点建设,促进上下用药衔接,基层药品供应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信息化管理统一扎实推进。远程影像、远程心电、临床检验等“六大中心”系统融入医共体信息平台建设,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单位间融合共享。通过开展医共体建设,截止目前,县域就诊率(住院)达到95%,基层就诊率较前提升近3个百分点,达到59%。
举办医共体模式下基层医生急救能力提升培训班,第一期培训班学员42人参加了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医院急诊急救能力。远程心电会诊平台2023.1.1以来已会诊病例17239例,其中危急值病例63例,含急性心肌梗死46例,危急值病例均得到了快速有效的救治,确保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按照国家“保健康、防重症”和省委“把握节奏、控制进程、拉平曲线、推后峰值”工作要求,稳妥推进“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实施。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应设尽设、应开尽开,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扎实推进重点人群随访和疫苗接种工作,筑牢免疫屏障。全市新冠病毒感染总体态势稳定。全市医疗救治资源较为充分,发热门诊、急诊、重症患者人数皆在可控范围,未出现医疗挤兑情况,医疗救治工作稳定有序开展。
市中医医院迁建项目:设计单位正在对一级医疗工艺(科室设置及面积)设计做调整,即将进入二级设计工艺工作。地面附着物已完成入户调查,为制订赔偿方案作准备。3月17日项目招标计划已在招标平台发出,计划于4月18日发布正式招标公告,5月中旬开标。组织公共卫生专家深入到村卫生室进行调研,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开展需求,确定设备基本功能等方面内容。按照医防融合的需求,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依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开展智慧随访工作,经与我市家医服务信息解决方案提供商上海鸢飞科技对接,基本确定了设备采购需求。
2月14日,飞华集团医美产业项目开工仪式在东沙河街道举行,项目主营美妆和轻医美产品,创新医学美容健康消费模式。为进一步净化全市美容服务市场,规范美容机构执业行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持续巩固2022年医疗美容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成果,市卫生健康局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和年度工作安排,3月—4月在全市开展美容行业专项整治行动。截止目前美容行业专项整治情况,监督检查63户数,监督意见书45份,张贴通告48份 |
继续完善完善防止返贫监测预警机制,积极和乡村振兴等部门排查研判返贫致贫风险;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保障帮扶人群生命和健康安全。
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抓好监测预警。坚持依法报告传染病疫情,将网络报告和统计数据统一,严格精准、客观真实做好每日平台信息报送,坚决防止漏报、瞒报、不报现象发生。强化医疗救治能力。针对当前新冠疫情和春季传染病流行特点,统筹抓好新冠诊疗、传染病治疗和日常医疗服务,发热门诊(诊室)应开尽开,急重症单元固化设置,医务人员充足配置,全力应对当前甲流、诺如等春季传染病流行高峰。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作用,多频次、广泛科学宣传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和健康素养。
持续做好健康滕州“十大行动”推动工作。持续抓好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快初步设计、深化设计工作,做好招投标前准备工作。加快办理项目开工前未完成的证件和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