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4-03307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 成文时间:2024年09月06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9月06日
- 标 题:2024年度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滕州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63048号提案的答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双十百千”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 效力状态:有效
2024年度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滕州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63048号提案的答复(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推进“双十百千”工程,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九三学社滕州市基层委员会:
感谢对滕州文旅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近年来,市文化和旅游局围绕创新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区、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两区”创建,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不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全力助推乡村振兴。
一是合理规划布局。按照“一城一园一山一水”总体发展思路,立足各镇资源禀赋和区域功能定位,结合全市6个创新引领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7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编制实施《滕州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加快建设中线墨子科技文化城、北线生态乡村游、南线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三条全域旅游精品线路。
二是强化文化引领。完善文物登录制度,摸清全市文物底数,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保单位689处,其中国保5处、省保60处;国有博物馆7处,是全国唯一拥有2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县级市。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电子档案库,收集非遗线索700余条,《柳琴戏》《鲁班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10项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夯实文化阵地建设,建成了汉代遗址博物馆等乡村博物馆110处、孔子学堂和农家书屋共建点126处,农家书屋和儒学讲堂共建点120家,持续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全民阅读推广”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了以市级公共文化设施为龙头、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为基础的“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三是注重产业带动。着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创新文旅营销方式,聚力打造农事体验、非遗展演、主题研学等文旅新业态,积极引入市场化专业运营团队,将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等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全力推动乡村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转变。成功举办了微山湖湿地红荷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节庆品牌,建成了九龙湾湿地公园等一大批乡村文旅重点项目,推出了农业观光、采摘休闲、健康养生等6条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全市国家2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到18处,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省级景区化村庄达到11处。
下步,按照委员们意见建议,我们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深挖文脉明优势。以文物普查、旅游资源普查为契机,充分挖掘古建筑、古村落、老地名、老物件,加快保护利用步伐,留存乡村记忆特色。坚持“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推动“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多点开花。整合乡村文化阵地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图书阅读、艺术展览等新空间,培育一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推进非遗工坊、非遗基地建设,创作打磨沉浸式演艺项目,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互动体验。
二是进一步深化融合促发展。实施“景区焕新”,根据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重点村、旅游民宿、旅游厕所等建设标准,指导相关镇街、乡村振兴片区做好文旅节点打造,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加大资源整合和产业招商力度,强化要素集聚、创新经营机制,吸引高质量农文旅融合项目落地。开展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结合手造“七进”行动,广泛设立销售专区,推动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三是进一步强化营销塑品牌。传承民俗传统和民间文化,对接乡土风情,创意举办“乡村好时节”系列节庆活动。发挥文旅系统宣传矩阵作用,凝聚网红主播、旅游达人、热心市民等各界力量,全方位加大文旅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大型旅游推介会,全面推介我市农文旅精品资源,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