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0-04270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 成文时间:2020年06月03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0年06月03日
- 标 题:2020年度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枣庄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4017号提案的答复
- 效力状态:有效
2020年度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关于对枣庄市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第14017号提案的答复
近年来,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重大工程,持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一、乡村文化体系建设情况
(一)镇街、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连续五年实施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完善提升工程”,对完成新建、改造或提升任务的镇街、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给予奖补,累计为镇街、村居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配备电脑、电视、阅览桌、棋牌桌、书画案、乒乓球台、便携式移动音响等文体设备10000余件(套),更新图书26万余册,有效提升了基层文化设施的硬件条件和服务功能。目前全市1250个村居基本建设了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卫生计生、便民服务、农技推广等各类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娱设备器材配送覆盖率达到100%。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2014年至今,每年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全市21个镇街,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针对镇街,定期开展广场舞培训班,每年培训村级广场舞翎达百余人,极大地提高了镇街广场舞的水平与质量,更好的满足了广大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的新期待。
(三)创新推进基层场馆的有效利用模式。创新推进了孔子学堂与农家书屋共建工程,有力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效能提升,既解决了基层农家书屋利用率低的难题,又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情感认同,成为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目前,我市已建成孔子学堂120余家,基本形成了城市社区、镇街、村庄三级网络,涵盖了学校、企业、民间组织等各种团体形式。
二、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基础依然薄弱。一是村居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由于财力不足等客观原因,缺乏政府购买的公益性文化岗位,基本没有专人管理,特别是已经建成的农家书屋、村居文化大院,普遍存在“建而不用、用而不活”的现象,缺少群众参与,形成资源浪费,没有充分发挥好作用,没能真正惠民利民。二是缺乏统一标准的基层公共文化网络基础设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足,村居之间文化设备器材投入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市有部门村居房屋面积和广场面积两项硬件严重的达标的数量依然很大。三是群众文化活动不够丰富。由于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各级对文化活动的组织还比较乏力,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和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还不够活跃,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不足。一是乡村文化产业扶持力度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配套政策措施还不完善,如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中缺乏有关土地利用配套政策措施,在制度层面制约特色乡村的开发建设。二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不足。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传统工艺等民俗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滞后。三是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不足,缺乏特色突出的文化小镇。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不完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不足,在节庆赛事、民俗文化、名人文化等方面缺少创意开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加强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振兴增强后劲。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紧密结合,同时引入市场等社会力量,多元供给,在政府、市场和社会间形成协作机制,激活三种力量共同参与,将各类公共文化和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与市场化文化活动融合;二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鼓励开办民营演出剧团,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服务于乡村民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严把文化供给侧质量关,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三是加强“文化硬件”供给,即建设乡村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尤其加强对贫困乡村的扶持。
(二)发挥乡村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产业。充分依托张汪镇大宗村、洪绪镇新丰村、郝洼村、杜场村、西岗镇东王庄、高庙村、羊庄镇葫芦套村、龙阳镇张山口村、卧龙村、木石镇粮峪村等传统历史文化村落旅游业态,规划推进龙山龙湖和荆河国家湿地公园沿线两个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发展,根据“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业”要求,连片打造一批望山见水忆乡愁的特色美丽乡村。按照景区管理模式加强管理运营,统一标准和质量,叫响独具特色的滕州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乡村旅游振兴的滕州样板。
(三)创新发展乡村文化教育。继续推进孔子学堂与农家书屋共建工程,深入挖掘儒学文化优秀传统,实施乡村儒学推进计划,构建“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的农村新型文化体系,推动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