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872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司法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29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29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司法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滕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6414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关于预防不在学未成年人犯罪加强该群体法治教育的提案》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司法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滕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6414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关于预防不在学未成年人犯罪加强该群体法治教育的提案》
关于政协第十六届滕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6414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复文
邓凯伦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预防不在学未成年人犯罪加强该群体法治教育的提案,现已办理完毕,办理情况如文,请审阅。您对办理工作如有新的意见和建议,请函(或电话)告知。
特此函告。
承办单位盖章
联系电话:5571515 2025年7月16日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委市政府督办中心一份
关于政协第十六届滕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164143号提案的办理情况
尊敬的邓凯伦委员:
您提出的164143号《关于预防不在学未成年人犯罪加强该群体法治教育》的提案已收悉,对此我们高度重视,就您提出的建议答复如下:
未成年人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司法局始终将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收到您《关于预防不在学未成年人犯罪加强该群体法治教育》的提案后,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普法与依法治理科、社区矫正大队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提案办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现将提案办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聚焦普法质效,守护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防线
一是持续深化制度建设。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坚持以“八五”普法规划为抓手,制定印发《2025年全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将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和普法成效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法治建设考核体系,以刚性考核督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落地落实。以市委依法治市办文件转发《枣庄市青少年法治素养强基计划实施方案》和《枣庄市青少年普工作指引》,规范青少年普法工作,不断拓展普法载体,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最大限度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发生。
二是持续强化校园普法。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坚持分类普法,将预防校园欺凌、防范网络诈骗、未成年人文身危害等相关知识纳入校园普法课堂,通过警示教育、实践模拟、以案普法等法治宣传活动,达到“讲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今年以来,共开展“法护童心 阳光成长”“法治童行 护航成长”等法治宣讲进校园活动20余场次,受众师生达4000余人次。探索“非遗传承+普法宣传”融合新路径,将剪纸、面塑、快板等非遗传承项目与青少年普法宣传相结合。在杏花村小学鲁班工坊-剪纸坊开展“非遗融法理 匠心护少年”非遗剪纸普法活动,将“法治”元素融入剪纸作品中,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熏陶。
三是持续优化新媒体普法。利用法治滕州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宣传,通过直播课堂、以案释法等形式激发青少年学习热情。其中,曲艺表演快板《安全知识记心间》和相声《校霸漫谈》等节目,将普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呈现,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联合律师事务所推出普法微视频栏目—《普法小课堂》,围绕消费维权、未成年保护等方面推出11期普法微视频,网络观看人数达1万余人次。联合市柳琴剧团推出《情暖高墙》《六尺巷》《戒网》《雏鹰折翼》等反映未成年人成长的法治文艺节目,微电影《重生的希望》在中央电视台12套节目中播出,《我与宪法》微视频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表彰为“优秀奖”。
二、聚焦特殊群体,加强未成年人矫正对象监管
一是抓牢矫正监管帮扶。目前,我市在管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共计84人,根据文化程度划分,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72人,高中或职高在读12人;根据犯罪类型划分,暴力型犯罪73人、盗窃犯罪3人,其他犯罪8人。为增强新入矫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观念、遵规守纪意识,上好“入矫第一课”,社区矫正专职工作人员在首次入矫谈话时,会全面了解其心理情绪、兴趣爱好、就业就学和家庭背景等情况,建立正确的监管帮教关系并施行分类式管理,严格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和档案保密等规定,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注重保护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隐私。特别开设VR监狱生活模拟体验系统,通过直观沉浸式的体验,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从心理和思想上服从监管,珍惜自由,积极接受矫正。
二是抓好心理健康管理。积极构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实施“入矫谈心、心理测评、咨询疏导、个案跟进、教育帮扶”五位一体闭环式心理帮扶工作模式,聚力打造“善城护航”未成年心理帮扶工作品牌。去年,市司法局承接了省厅《关于开展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帮扶试点》任务,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累计进行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个案心理辅导45人次,亲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6期,传统文化教育5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4期,“父母大学”18期,积极帮助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家庭营造了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其顺利融入社会提供内生动力。
三是抓实职业技能培训。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矫正对象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市司法局联合枣庄市科技职业学院成立滕州市社区矫正教育帮扶基地,先后组织93名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养老护理、电子商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为7名年满16周岁有就业需求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就业指导,帮助其掌握一技之长,有效防止了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重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聚焦协作配合,夯实未成年人教育保护屏障
一是织密四位一体“保护网”。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位一体的未成年人防护网,加强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情况通报、研判会商,形成风险联查、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合力,建成“源头预防-动态监测-精准干预-社会支持”的全链条保护网,防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持续发生。
二是筑牢分级预警“防火墙”。建立“红黄蓝”分级预警机制,针对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在矫期间违反监管规定,频繁出入“四小”场所,受到公安机关治安管理处罚等情形,及时给予谈话教育、训诫、警告等不同等级的处罚,对于重新犯罪的依法提请撤销缓刑。邀请公安、检察院、法院、教育、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专家,有针对性开展法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警示教育,增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法治观念、遵规守纪意识,引导他们自觉接受监管,自愿矫正罪错。
三是拓宽帮扶救助“覆盖面”。加强法治副校长队伍建设,207名法官、检察官、公安干警、司法行政干警和执业律师纳入滕州市中小学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人才库。整合多方资源,联合志愿者协会、社工组织以及爱心企业家,开展“爱心护航送温暖”活动,成功为15名有就学需求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供了入学帮助,为6名家庭经济困难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提供经济救助和物资帮扶。
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市司法局将以此次提案办理为契机,持续深化落实委员建议,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加强与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切实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以法治力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十分感谢您对司法行政工作的关心,欢迎您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也希望今后继续得到您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特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