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157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7月2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7月21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15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深化文化挖掘与品牌打造 助推滕州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15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深化文化挖掘与品牌打造 助推滕州市乡村振兴的建议)
尊敬的洪志远、沙微棣委员:
滕州市作为齐鲁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墨子鲁班文化、北辛文化、古薛国遗址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微山湖湿地、莲青山等生态景观,具备发展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近年来,滕州市通过“一城一园一山一水”全域旅游规划,打造了墨子科技文化城、莲微绿道旅游公路等标志性项目,培育了“善品滕州”非遗品牌和红荷湿地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仍存在文化资源整合不足、品牌影响力有限、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发挥文化赋能作用,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文化资源整合,构建全域文旅格局
1. 系统梳理文化脉络
以文物普查和旅游资源普查为契机,建立全域文化遗产数据库,重点保护古村落、古建筑、非遗技艺等资源,推动“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工程,建设乡村记忆馆、家风家训馆等载体,留住乡愁记忆。
加强跨镇街联动,整合墨子科技文化城、薛国故城遗址、岗上遗址等资源,打造“历史文化研学走廊”,形成“北线生态游—中线科技文化游—南线考古遗址游”的全域线路。
2. 推动数字化文化展示
依托滕州市博物馆、汉画像石馆等资源,开发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利用VR、AR技术还原北辛文化遗址、鲁班技艺等场景,增强游客互动体验。
二、打造文化IP矩阵,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
1. 塑造核心文化IP
围绕墨子、鲁班、红荷湿地等核心元素,设计统一视觉标识体系,推出“圣匠故里·红荷之都”城市品牌,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鲁班锁、文物主题雪糕、榫卯积木等),并通过“手造七进”工程扩大销售网络。
结合年轻群体偏好,策划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工匠小鲁班》实景剧、古薛国遗址考古探秘等,增强品牌吸引力。
2. 创新品牌传播模式
联合新媒体平台(如抖音、快手)开展“文旅推介官”招募,邀请网红达人创作滕州特色短视频,打造“大美滕州”等话题标签,争取年度全网曝光量超20亿次。
举办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如“墨子鲁班文化周”“红荷湿地国际摄影展”,推动非遗手造产品参与“一带一路”文化贸易。
三、推动“文化+”产业融合,延伸价值链
1. 发展非遗手造产业集群
建设非遗工坊孵化基地,支持姜屯镇非遗文旅产业园等示范项目,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高端文创商品(如铁壶、枣庄面塑、荷叶茶等),培育“乡村好物仓”品牌。
加强与高校合作(如山东艺术学院),设立产学研基地,提升产品创新力和附加值。
2. 深化农文旅融合
依托莲微绿道旅游公路,串联微湖渔家、卧龙庄村等乡村旅游点,发展农耕体验、休闲渔业等业态,打造“后备箱经济”示范带,推动农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
推广“黄河大集·善品滕州”模式,结合梨花节、葡萄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形成“四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的消费场景。
四、创新文化治理机制,激发基层活力
1. 培育乡村文化人才
实施“大学生文旅创业实训工程”,联合高校定向培养非遗传承人、乡村导游等专业人才;鼓励庄户剧团、文化志愿者参与“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惠民活动,增强基层文化内生动力。
2. 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探索“国企+合作社+村民”合作模式,通过文旅发展集团统筹资源开发,引导村民以土地、技艺入股,实现村集体与企业双增收。
五、强化政策保障,夯实发展基础
1. 设立“文化振兴专项基金”,优先支持非遗保护、文旅融合项目;
2. 优化土地、税收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文旅开发;
3. 将文化振兴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强化部门协同。
通过文化挖掘与品牌打造双轮驱动,滕州市可进一步激活乡村资源禀赋,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滕州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