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117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7月2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7月21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07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以片区建设加快推动乡村全域振兴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07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以片区建设加快推动乡村全域振兴的建议)
尊敬的赵方、杨琴委员:
近年来,我市深化“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片区建设推动乡村全域振兴,建设了多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和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推进农文旅与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向全域净全域美全域富的升级转变。但对照《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特别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亟需予以解决。一是产业同质化明显。个别示范区在产业规划上缺乏深入调研和独特定位,产业主要集中在采摘园、小吃街等,与周边地区雷同。同时,农产品资源深度开发不足,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以及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产业环节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运作,产业整体效益难以提升。二是产业文化挖掘不足。我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但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文化元素。个别乡村旅游项目缺乏文化内涵,产品和服务缺乏地域特色,无法展现滕州乡村独特的魅力,降低了产业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人才普遍短缺。乡村地区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相对有限,难以吸引和留住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现有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职业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接受和应用能力不足。
面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建议深入总结“两区”建设经验,整合优势资源、发挥集聚效应,进一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种养加一条龙经营,农文旅一体化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强化整体统筹。在深化“双十百千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的自然景观、农业和文化资源等优势,统筹推进“两区”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组织、财政、农业、文化、旅游等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进一步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切实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系统规划布局,邀请专业团队差异化制定建设规划,科学区分城郊融合、产业驱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不同类型,持续打造一批主题鲜明、特色各异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是聚焦农文旅融合。依托我市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资源,将品类、产业与拥有相对优势的镇(村)结合起来,“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打造一批特色镇村,围绕三产融合布局相关业态,将品牌效应延伸至“品牌乡村”,打造一批品质过硬、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精品品牌。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根据不同地区禀赋,整合开发乡村文化遗迹、特色建筑、民间技艺、田园风光等文旅IP资源,发展研学教育、田园养生、农耕体验、拓展训练等业态,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镇村、精品文旅名镇、旅游民宿集聚区及研学基地,推动乡村文旅与生态农业、深化加工、休闲服务等深度融合,以农文旅深度融合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三是打造乡村文化主题项目。由市政府牵头,组织文化专家、学者、民间艺人等组成文化挖掘团队,对滕州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挖掘和整理,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素材。将挖掘出的文化元素融入到乡村旅游项目和农业产业中,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项目。如以鲁班文化为主题,建设鲁班文化体验园,设置木工技艺体验区、鲁班文化展示区等,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鲁班文化的魅力。依托龙泉塔等滕州文化元素,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同国内知名美术学院合作,开发系列文化创意产品、民俗文化主题手工艺品、历史文化主题纪念品等。在乡村旅游景点、农产品销售点等设立文创产品销售专区,增加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提升滕州乡村文化影响力。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根据滕州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需求,制定人才需求目录,有针对性地引进外来人才和团队。利用春节、中秋等节日,开展“榴枣归乡”等活动,吸引外出务工能人、企业家、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完善人才服务体系,提供住房补贴、创业扶持资金等优惠政策,举办优秀人才评选等活动,激励人才扎根乡村。充分发挥枣庄学院、枣庄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的作用,搭建技术共享平台,整合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资源,围绕农业、旅游、电商等领域开展培训,培养乡村产业领军人才,为乡村产业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