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4-03353
- 主题分类:滕州人大建议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4年09月24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9月24日
- 标 题:2024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人大十九届三次会议第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关于加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力度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4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人大十九届三次会议第3号代表建议的答复(《关于加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力度的建议》)
尊敬的王维凯代表:
您好,感谢您对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加大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力度》建议已收悉,现回复如下:
近年来,滕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锚定创建全省现代农业强县不动摇,树牢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绿色高质高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粮食、马铃薯、畜牧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有力推动了乡村产业发展。6个示范区、7个衔接推进区全面起势,开工建设重要节点56个,实施各类项目82个。粮食安全取得新进展,去年玉米最高单产1218.81公斤,创黄淮海地区玉米单产纪录;2023年10月,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国际薯业博览会;今年4月17-19日举办了“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2024年第十五届滕州马铃薯产业发展大会。4月,滕州获评省齐鲁样板示范区督查激励县。5月,滕州入选2024年度全国农产品骨干冷链物流重点县。6月,滕州获评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和山东省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
一是坚持高位推进、跟踪督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两区”建设,去年6月,市委王广部书记主持召开2次“两区”创建推进会,对各镇创建方案研究把关,亲自为片区命名,形成6个示范区、7个推进区的“两区”建设格局。为加快“两区”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成立乡村振兴重大工程指挥部,按照“开局抓谋划、接续快推进、冲刺强攻坚、观摩看蝶变”的总体工作思路,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季观摩;开展视察调研、专题协商,今年4月2-3日举行了第一季度乡村振兴“两区”建设现场推进暨市政协双月协商调研活动,4月24日举行了提高“两区”建设标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政协双月协商活动;按照节点跟进、压茬推进,“两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级索“秀美荆河”入选省级示范区,柴胡店“薛河梨乡”入选省级衔接推进区,西岗镇荣获全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二是坚持产业培育、镇村支撑。把产业导入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按照既好看又好用、既有体量又有品位的“两好两有”工作要求,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探索出农文旅融合型、产村融和型、农产品加工型、文化研学型、城乡融合共富型5种乡村振兴“两区”建设模式,滨湖“微湖渔家”片区携景发展,龙阳“龙湖月色”片区建运一体,快速形成业态集聚区,成为网红打卡地。龙阳、界河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10亿元镇,西岗九龙湾湿地顺利承办全省乡村文化旅游节枣庄系列活动,“莲屿下王”市集入选“好客山东”首批文旅市集。加快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培育,今年以来,全市净增“四上”企业3家,高质高效农业产业链企业达到124家,1-4月份,实现营收38.52亿元,同比增长0.45%。
三是坚持镇村和美、有效治理。把和美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围绕建强村级班子,全域推进“跨村联建”,选派34名优秀村书记赴苏州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为247名省级“万村共富”村书记配备导师帮带提升。围绕提升人居环境,改造农村道路30公里,新建幸福食堂70处、美丽庭院3000多户、清洁取暖5.8万户,启动卫生室标准化改造50个,成功创建省级以上美丽休闲乡村4个。围绕加强基层治理,大力弘扬善文化,深入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美德信用村创建,918个村被评为民主法治示范村,南沙河镇北池村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四是坚持党建引领、共建共富。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头雁领航、能人带动战略,推动村党组书记队伍全面过硬,片区内134个村主职干部均实行“一肩挑”。坚持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抓好基层党建、促进集体增收的“重头戏”,全市党组织共领办合作社857家,实现经营性收入2.6亿元,累计增加集体收入467.71万元,带动24.46万户农民致富。把共建共富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充分运用市场化模式,由信华集团牵头成立乡村振兴公司、乡村振兴学院,引入江楠教育、翔宇置业等社会资本,探索建立了国企合作、民企投入、合作社联动、村民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出西迭民宿、下王民俗等一批典型,带动村民就业2000多人,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目前,滕州“一村一品”专业村发展到176个,13个片区内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过20万元的达到73个、过100万元的达到15个。
下一步,市农业农村局将充分吸纳人大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聚焦“工建农服旅”五大板块,深化落实“两好两有”要求,持续推动乡村振兴“两区”建设,打造共建共赢共享的乡村振兴滕州样板。
一、创新突破,提升“两区”建运标准。严把创建标准。严格落实市委“两区”建设整体规划,稳步扎实推进各类项目实施,出精品、创经典,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突出农民主体地位,让农村群众参与进来“唱主角”,真正让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风景画”变为“现实图”。提高建运实效。持续推进农文旅融合,按照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思路,不断丰富观光旅游、精品民宿、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突出市场化导向,完善营销策略、保持竞争优势,在差异化定位中打造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推进连片发展。坚持片区连片打造、产业连片发展、环境连片整治、治理连片提升、要素连片投入,以体量规模赢得产业集聚和游客云集。
二、产业支撑,夯实“两区”发展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枣庄的重要指示要求,加快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扩大品牌影响力。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做足土特产“规模、增值、品牌”文章,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益。培育特色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大力培育龙阳生态观光、滨湖休闲民宿、西岗研学体验等乡村旅游项目,持续激发新动能。发挥龙头作用。坚持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三产思维经营农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支持龙头企业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主体、农户等组建产业化联合体,推进技术、信息、品牌、渠道、利益共享,实现上下游抱团发展,聚集壮大。
三、党建引领,拓展“两区”建设内涵。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区域视角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立足产业相近、地域相邻,设立片区党委,建设镇党建综合阵地,推动强村带弱村。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济融合、片区协同。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社会服务组织“五支兴农力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高质量实施路网、供水、数字乡村、现代物流等建设行动,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村庄庭院整治、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探索“物业进乡村”模式,提高农村环境长效管护水平。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立健全“村民说事”、村级民主恳谈会、村民票决制等制度,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不断融洽邻里关系、承租关系、劳资关系,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的发展环境。 持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资源集聚,强化“两区”建设保障。用好土地政策。破解乡村产业发展土地瓶颈,利用空闲宅基地、开发村头荒地、盘活闲置厂房等方式,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做好乡村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农民居住环境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利用上级新农村房屋改造搬迁补偿、宅基地置换等政策,置换分散闲置用地,提升连片土地规模。发挥金融作用。学习推广“两山银行”试点,用好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平台,全面推广农村集体股权质押贷款。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改革,建立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需求调度制度。撬动工商资本。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以农民和村庄需求为导向,突出乡村特色,科学引导工商资本下乡选择合适的领域,推动片区发展。统筹完善基础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与工商企业的联动, 沟通长效机制和利益链接机制, 实现片区强村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