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4-00267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3年09月0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3年09月01日
- 标 题:2023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62080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3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62080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合伙人”制度的建议)
近年来,滕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以“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四年攻坚行动为引领,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系列方针政策,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强农惠农富农,完善村企联农富农利益机制,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合伙人”企业带头引领优势。
(一)完善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增强农业企业的发展活力。建立完善合同约束、服务合作、利益分配和风险保障等机制,促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共同体。盈泰集团创新“公司+合作组织+基地”的发展模式,采取股份合作形式,由农户或合作组织等投资、企业担保贷款共同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建成后由企业租赁经营,投资者收取红利,利用这一模式,带动滕州及周边2.6万户农民从事肉鸡养殖和生产经营,实现了企业扩产增效、农民致富增收互利双赢。围绕扩大规模集约经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高产业化效益,在全市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先后在镇街建成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平台,促进了农村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集中,促进了粮食、蔬菜、畜牧等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
(三)金融精准发力助力服务乡村振兴。继续用好“强村贷”现有金融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主动减费让利,降低融资成本,帮助村办合作社等涉农主体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开展股权质押贷款省级试点,稳步推进“鲁担惠农贷”,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协调对接各大银行,座谈商讨股权贷款的程序、担保和贷后风险等。推行南沙河镇股权质押贷款的流程和模式,完成了12笔196万元的股权质押贷款,结合建设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以及“鲁担惠农贷”提供的抵押担保,全面推动股权质押贷款省级试点的开展。目前我市“鲁担惠农贷”累计担保640户,累计发放“鲁担惠农贷”3.5亿元。通过提供金融“一站式”服务,促进优势互补、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提升产业价值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二)强化企业质量、品牌、科技支撑。加强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使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建立产品安全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形成产加销相衔接的质量安全监测网络;建立健全监督保障体系,把农业环保、疫情控制、农资生产、产品销售、监督检查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HACCP等国内、国际认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基地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以及国家、省级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等认证,提高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用品牌来大力开拓市场。
(三)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强“乡村振兴合伙人”带动力。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加快粮食加工、食品制造、畜禽加工、果菜加工、湖产品加工等规模集群发展,重点培植盈泰集团、恒仁工贸、春藤食品、合易食品等10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中小型农业企业“规下转规上”。积极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组织符合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申请贷款贴息补助项目。引领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争创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企业知名度。提升社会化组织程度,创新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健全和完善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带动全市75%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经营。
(四)培育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和现有加工业基础,建设专用加工原料基地,加强优势农产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运销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布局合理、专用、优质、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产业带的发展夯实基础。全市优质小麦、专用玉米生产基地面积分别达到80万亩和30万亩;蔬菜播种面积达到95万亩,尤其是马铃薯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生产,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70万亩,两季亩均效益6000元左右,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效益最好的马铃薯二季作产区。鼓励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上级要求与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根据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锚定项目共建。引导企业下沉村居,村企通力合作,盘活农村闲置院落、厂房、土地、人力、产业等资源,充分发挥企业资金、规模、渠道优势,把工厂、车间等搬到村里,优化乡村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发展来料加工、农副产品加工、高效农业、特色种养殖、民俗旅游等产业项目。
二是强化“三资”管理。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管好现有农村存量资产,完善农村产权交易网上平台,实行“市场+公益”运行模式,推动农村“三资”在线交易,提高农村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对闲置、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会堂、老校舍、厂房、仓库等各类集体资产,引导村集体“腾笼换鸟”,采取资产发包、租赁经营、公开拍卖或自主开发等方式盘活。
三是创新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继续开展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构建财政引导、金融支持、保险保障、订单营销“四位一体”的发展机制,突出抓好“双十镇”建设,推动农业生产与旅游、教育、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