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00143493704810032/2024-00242
- 主题分类:枣庄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3年09月0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3年09月01日
- 标 题:2023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枣庄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219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3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枣庄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1219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建议)
尊敬的枣市民革市委吴小丽委员:
关于您提出的“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政协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滕州市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发展,锚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不动摇,通过特色打造、综合整治、富民产业、留住乡愁、完善机制等强有力手段,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跑出了美丽乡村建设“加速度”。目前,全市累计创建各级美丽乡村981个,实现了美丽乡村全覆盖。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高点定位重规划,片区打造成效显著。在总体规划上,按照“三山、四路、五水”实施美丽乡村片区建设,高标准建设16个枣庄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打造出了独具滕州特色的“富春山居图”。其中,官桥镇围绕薛河、小魏河,沿B6线、木曲路等4条干道,精心打造了高品质的汉唐风格历史文化街区和“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湿地观光”美丽乡村示范片区;西岗镇高标准建设九龙湾湿地公园、红船广场等休闲绿地,打造老龙沟、团结河两条水系绿道,建成“搬迁记忆馆”“家风家训馆”“论语广场”等一批特色景观;东郭镇小党山片区结合本村实际及当地民俗特色,新建葡萄研学馆、民俗馆、书画馆、非遗文化馆、游客服务中心等特色场馆,高标准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柴胡店镇按照“全域规划、连片打造、梯次推进、动态提升”原则,在“千山薛水,生态梨乡”片区内规划建设“一河、一路、五园、五点”融合发展“新六产”的乡村产业新体系。
(二)强化综合整治,乡村颜值日益提升。聚焦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集中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无死角的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村里的路平了,完成农村公路提升658.181公里,大中修539.788公里,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基本解决了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村里的水清了,探索实施微动力、零耗电、生物氧化塘等治污新做法,采取综合措施恢复农村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753个,受益农户60余万人。村里的厕所净了,完成改厕18.46万户,300户以上的自然村公厕全覆盖。村里的街靓了,常态化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全覆盖。
(三)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着力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2家,国家级3家,省级17家。积极打造新型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示范场分别达到2349家和544家,其中,省级示范社40家。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集中连片规划建设大白菜、大葱、绿萝卜、毛芋头等6个万亩级特色蔬菜基地,202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4.9万亩,总产突破370万吨,产值60亿元。建成一批休闲观光和体验采摘示范基地,2022年新发展休闲观光、体验采摘、乡村民俗等特色产业村(居)46个,累计建成特色产业村(居)176个,柴胡店镇安后葡萄、姜屯镇张园草莓等采摘基地等已成为广大市民周末休闲采摘的好去处,有效带动了乡村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乡村节会促进农产品销售的积极作用,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马铃薯科技文化节。鼓励各镇街因地制宜办好乡村节会,推出了柴胡店梨花节、龙阳槐花节等各具特色的节庆活动,有力推动特色农产品带出农村走进城市,提升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农民收入。
(四)注重文化传承留乡愁,生态底色激发活力。坚持生态保护与乡愁记忆同步发力,在细节提升上下足绣花功夫,将历史、红色、儒家、农耕等元素植入美丽乡村建设,量身打造了洪绪镇新丰村、姜屯镇沙东村等一批最美休闲乡村、美丽田园。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智慧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举办送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演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6300余场。滕州获评省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聚焦村级民生工程,加大乡村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基础性投入,着力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调整完善新时期村卫生室标准,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质量。
(五)持续完善机制强保障,和美乡村逐步显现。高标准管护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建立起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管护长效机制。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采取支部牵头、党员包路、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因地制宜推行“路长制”“街长制”和“门前三包”责任制,做到“一人一格、一管到底”。实行日常巡查制度,采取定时定点巡查的方式,突出重点时间段、重点路段,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加强农村意识形态政治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高标准建设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积极创建“自治、德治、法治”融合村,提升村级组织服务功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整治进展不平衡。镇街之间、村居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镇村思想上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推进力度不大。部分村级设计方案特色化建设不足,短期行为多、长远设计少,缺乏全域一盘棋的建设理念。二是部分镇村整治标准不高。少数镇村垃圾围村现象仍然存在,残垣断壁、小广告根治不彻底。与“三无、四清”的标准还有差距。三是整治覆盖面不宽。整片推进还没形成,无缝对接、连片整治未实现全覆盖。个别镇村只重视路域沿线和观摩点整治,偏远村组、背街小巷脏乱差现象还较突出。
三、下步打算
(一)加大宣传引导,形成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发挥各镇街总支(社区)、村居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持续纵深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营造人人参与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聚焦整治重点,改善环境质量。聚焦村庄脏乱差等整治重点、难点、痛点,持续打好村庄清洁行动“四季战役”,巩固扩大农村“厕所革命”成果,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评选“五星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新建“美丽庭院”2800户。开展好“十百千”创建工作,完成好下达的任务,力争创建齐鲁样板典型。
(三)明确管护资金,形成长效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关键在日常管护上,市财政统筹乡村振兴资金,每年安排一定比例重点用于村容村貌、农村户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等农村基础设施管理维护,防止问题反弹,持续巩固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四)完善帮包督导,提升整治实效。建立市级领导联系帮包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制度,开展暗访查、月观摩、季评比等活动,定期发布通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效,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