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3-00041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3年09月0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3年09月01日
- 标 题:2023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6200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提案)
- 效力状态:有效
2023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62003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的提案)
在政协第十六届滕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交的第162003号提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我局于2023年5月17日收悉。滕州市农业农村局收到提案后,高度重视,成立专班,明确专人,实地调研,感谢各位委员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支持,现将办理意见汇报如下: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旱能灌、涝能排、林成网、土肥沃、技术新的高标准农田优势得以体现。为进一步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就要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一、多措并举,不断加大资金的投入
通过上级项目争取财政资金,2019年至2022年争取了上级财政资金59981.6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6万亩,提高了农业用水效益、发展了现代农业和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目标,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升了农产品生产能力。同时,多措并举看,争取政府、农民、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通过“财政拿一点、水费交一点”等办法,多渠道统筹解决农田水利灌溉设施管护维修资金。一是市级财政每年列支一定金额的管护经费,作为镇级维修经费;二是根据发改局物价科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以电折水方案”制定的农业灌溉电价收取标准,减去农业灌溉基础电价0.54元,剩余部分用于电损、管护劳务开支和日常维修开支。着力解决“有钱建、无钱管”的问题,真正实现人员管理有报酬、损坏维修有资金、面貌恢复有保障。
二、坚持“六制”工作,建成优质工程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六制”工作制度、规范运行操作,努力把项目建设成优质工程。一是实行目标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项目负责制,一个项目市由一位技术人员负全责,强化管理力度,从工程开工之日起,坚持帮包人员与乡镇分管人员、项目监理人员一同进入施工现场,指挥项目建设,全面落实工程监管责任。二是严格执行项目公示制。利用项目村公示栏、公示墙等,对项目建设内容进行公示,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确保项目区在群众的监督下实施。三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按照法律法规,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委托第三方招标公司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公正人员现场监督,保证阳光操作、廉政运行,确保选出一流施工队伍。四是执行项目监理制。通过公开招标选定工程监理单位,派驻监理人员对项目工程进行全程监理,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管理办法》扎实做好项目监理工作,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五是实行工程跟踪审计制。市财政局投资评审中心通过抽取方式选定工程跟踪审计单位,由审计单位派驻专业技术人员对项目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现场监督审计,严格按施工图设计标准核实工程量,杜绝了超标准虚报工程量现象的发生,为工程决算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保证了项目资金的有效投入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六是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报账制。严格执行省市农田建设项目财政资金报账的有关规定,完善资金报账手续,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以上项目建设制度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农田建设项目的质量和进度。
三、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保障设施长期运行
高标准农田“三分靠建,七分靠管”,落实农田水利建设责任,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长久发挥效益。一是落实责任,做到管护有主体。市农业农村局、自热资源局和城乡水务局联合制定下发《滕州市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管理暂行办法》。所有新建农田水利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按照程序,由法人单位移交给镇街,由镇街移交给村居,明确村居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护主体,负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运营工作,明晰了产权关系,落实了管护责任。着力解决了“有人建、无人问”的问题。二是建立队伍,做到管护有人员。建立管护队伍,每个镇街成立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专业服务队,提供小型水利设施维修技术和设备支持服务,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每个村都选聘管护人员,签订管护合同,凡出现自然损坏,管护人员及时排危抢修;凡出现人为破坏,管护人员代表集体进行制止和索赔;凡出现使用故障,管护人员及时维修养护,保证了农田水利设施正常运行。着力解决了“有人用、无人修”的问题。三是分级巡查,做到管护有监督。农业农村局担负起监管职责,定期开展检查,年底进行考核评估,对管护措施落实好的,进行表扬奖励;对管护措施不落实的,进行通报批评;对问题严重的、造成不良影响的,从严追责问责。镇街政府对具体管护责任人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价监督,确保管护制度、管护人员、管护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农田水利设施长期发挥效益。切实解决农村水利设施“有心管、无力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