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1-00116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1年07月30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1年07月30日
- 标 题:2021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155186号代表提案的答复(关于发展壮大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建议的提案)
- 效力状态:有效
2021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155186号代表提案的答复(关于发展壮大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建议的提案)
尊敬的李阳委员:
您在政协山东省滕州市委员会十五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发展壮大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我单位对此高度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对议案中提出的“发展壮大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借助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机遇,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村级增活力、促发展的有效路径,探索实施了资产保护型、资产扩股型、资产分红型三类集体股权改革模式的基础上,把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基层党建、扶贫攻坚、美丽乡村等有效结合,延伸改革内容,统筹兼顾、协同推进,趟出了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收到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效果。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上总结出了十种类型,分别为资源开发型、物业经济型、资产管理型、服务增收型、领办合作社型、参股经营型、旅游开发型、结对帮扶型。主要做法:
(一)选好配强村干部,发挥好“领头雁”作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主体在村,关键在人,必须着力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使村两委成为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坚强堡垒。一是创新选人用人方式,通过公开招聘、公推直选、机关下派、请外出务工经商中的能人回村任职、选派大学生到村里任职等多形式、多渠道选配村干部,逐步建立起一支富有朝气活力、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干部队伍。二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解决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医疗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解除其后顾之忧。四是完善村干部监督激励办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能力和绩效作为考核的硬指标,激励村干部把精力聚集到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上。
(二)结合各村优势,拓宽集体增收渠道。各村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拓宽集体收入来源。临近大型厂矿的村,要围绕服务企业做文章,依托地域优势组建服务实体,发展现代物流等三产服务业,围绕延伸产业链条上项目,以资金、土地参股,打造区域经济共同体。城中村、城市近郊村、镇驻地村,要围绕服务城镇发展,通过建设集贸市场、兴办三产项目、发展城郊农业增收。靠近干线公路的村,要借助人流物流优势,规划建设沿路经济带,通过发展路域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拥有山水、文化资源和位于旅游线上的村,要通过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发展农家乐、休闲乡村游等项目,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型专业市场周围的村,要大力发展经纪人队伍等中介组织,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建成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村。毗邻经济开发区和企业相对集中的村,可集约利用土地,建设统一管理、供企业租用的员工宿舍;也可为邻近企业提供场地、厂房和水电、劳动力等服务,增加集体和村民收入。
(三)注重农村改革,盘活管好农村资产。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盘活农村资产、资源,壮大集体经济,以改革促稳定、谋发展,推进村稳民安、村强民富。一是多数村居地处偏远,基础薄弱,以农为主,对于此类经济合作社侧重社会治理成效,选择“公心强、人品正”的村干部,厘清资产和成员,完善民主议事程序,先稳定再发展;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二是少数村居地处城区、近郊、临矿,拥有一定经营性资产,以商为主,对于此类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量化资产、明晰成员,让群众吃上“定心丸”,选择“懂经营、善管理”的村干部,面向市场,拓宽思路,找准路径,带领集体和群众共同发展,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定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尤其在财政资金投入、金融税收优惠、结对帮扶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和政策环境。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加大公共财政向村级延伸和覆盖力度,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减轻村级配套资金压力和集体经济负担。要安排一定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用于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建设。二是实行金融税收优惠。对村集体经营或参股的项目,在信贷上要给予倾斜,在利率上要给予适当优惠,在税收上要给予一定减免,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入的税收,属地方财政可支配部分实行全额返还。三是深化结对帮扶。巩固选派机关干部到村任职、机关与村结对共建等成果,继续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帮助结对村出思路、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与村结对共建,引导富裕村与薄弱村结对共建,实现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