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1-00111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农业农村局
- 成文时间:2021年07月30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1年07月30日
- 标 题:2021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155150号代表提案的答复(关于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建议的提案)
- 效力状态:有效
2021年度滕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对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第155150号代表提案的答复(关于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建议的提案)
尊敬的唐河阳、黄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改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党中央、国务院对乡村振兴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乡土人才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内容。中央和省将农民教育培训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指标考核体系和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中央、省、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要求,我市也制定了乡村振兴规划,以满足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发展人才需求为目标,以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为抓手,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一、加强领导,高度重视
我市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按照上级通知要求,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作为我市“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并由市农业农村局承担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市农业农村局多次召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开展调研,了解农民需求,制定实施方案,把任务分解到镇街,明确以市农广校为主体,认真组织,从产业选择到人员筛选,从前期认定到后期管理,根据农时季节、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精心组织、大胆创新,采取了集中培训、田间课堂、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培训。通过培训,农民的素质和种养殖技术得到了提高,开拓视野,很多农民建立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培养了种养殖大户,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二、加强管理确保培训效果
(一)培训规范化
2020年7月,山东省农广校印发了《山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指导性培训规范(试行)》,对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课程、培训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及颁证、信息档案管理等进行了规范。
1、培训对象。年满 16 周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已经创建或有意愿创建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
2、培训目标。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3、培训课程。明确了综合素养、经营管理、专业技能、实习实训(跟踪服务)、线上学习等5 个课程模块,及每个模块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及学时。
4、培训组织实施。包括培训班编制与学时、开班计划、培训形式、培训师资、教学设施、培训组织等。
5、考核评价和颁证。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考核,对培训老师、基地、培训管理等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学员。学员按照培训计划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对考核评价合格的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6、信息档案。培训信息100%入库,建立学员档案,档案中应包括培训方案、学员信息、培训记录、考核结果、证书颁发和其他相关培训信息。
(二)突出我市主导产业,全面开展农民培训
我市是农业大市,粮食、蔬菜、畜牧是我市主导产业。依托农民教育培训项目,2020年举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班共3期6个班,共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635人。涉及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养加能手三个专业,学员分别来自各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等,其中粮食作物专业完成培训215人,经济作物专业完成培训318人,种养加能手102人。省农业领军人才培训27人,省农业农村厅、省政府外事办组织的“农业丝路先锋”培训8人,省农业经理人培训53人。同时,还协助完成了威海—枣庄扶贫协作培训、农业绿色发展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畜牧水产养殖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等枣庄市级农民培训187人,全年培训农民共计900人。多措并举,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了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步伐。
在枣庄市对我市乡村振兴考核中,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取得满分,并且获得最高加分5分的好成绩!
(三)抓细落实,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上级要求,瞄准关键环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培育质量和效果。
1.精准遴选对象。结合滕州产业发展需要开设了粮食(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以马铃薯、蔬菜、果树为主)、种养加三个专业,遴选参训意愿强烈的农民,做到培育对象精准;重点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骨干、致富带头人等参加培训,为全面决胜小康、全面脱贫攻坚,培养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人才。
2.科学制定培训方案。深入开展摸底调研,摸清当地主导特色产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对从业者知识和技术技能的要求,掌握农民对培训内容形式的需求,分解不同类型培训的任务及目标要求,做到培育供给与需求匹配,制定对应的培训实施方案,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学时分配、培训形式、培训师资、培训教材、实训基地、考核评价等做出具体安排,做好教学组织、学员管理和考核评价。
3.狠抓课堂教学。优选授课教师,确保其专业领域与授课主题相符;择优选择培训教材,确保优质教学资源进课堂,提高培训质量;创新教学方法,备好教具和课件,综合运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等,通过参与式教学,增强培训吸引力。
4.压实实践教学。严格筛选实训基地,做好实训老师的配备,完善实践教学流程,提升实践教学的效能。
5.开展线上教学。把线上培训作为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重要形式,充分利用云上智农App等线上平台,开展在线学习和支持服务,提升培训效率;强化线上学习的过程管理与支持服务,确保线上培训质量效果;探索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在目标、内容、环节、要求上的衔接。利用学员晚上的时间开展线上教学,选择优质课程,让学员了解外地好的经验和做法。
6.严格组织管理。规范培训过程管理,更新完善培训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学员管理、档案管理等制度规范,明确专人负责培训期间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辅助工作。规范信息管理,严格按照新版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填报流程与要求,做好数据录入,规范学员信息采集环节,完善培训线上组织流程,做好学员评价组织,实现培训班次和学员信息100%上网,培训全过程可追溯。规范证书管理,制定使用全省统一的培训证书。
7.做好跟踪服务。时刻关注参训农民的产业发展情况,主动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推介政策项目,帮助农民获得金融信贷、电商服务以及法律援助等。
(四)借助高校专业力量开展培训
百年学府山东农业大学,拥有专业性强、实操性高的优秀教授团队,同时在全省各地开办了多家示范基地,是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央农业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今年我们与山农大合作开展农民培训,借助更高的教育教学平台,让学员受到更专业的培训,学习更先进的种植技术,开阔视野,解放思想,全面提高我市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
(五)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农民信息交流
借助培训平台,学员在课堂、参观考察期间,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讨论,并互加微信,在以后的生产中遇到问题随时都可以与专家联系,既帮助农户解决了问题,也有利于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建立学员微信群,成功地搭建政府与学员、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联系和沟通的桥梁,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不仅方便了学员们传递信息,还能掌握学员们的思想动态,及时地为培训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学员之间也互相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形成资源共享网络。甚至部分学员达成合作意向,培训后共建电商品牌。
(六)积极参加农业系统各项活动
1、滕州市农广校参加省农广校举办的“全面小康,奋斗有我”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和农民教育培训典型推介活动。获得“优秀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优秀农民教育培训课件”、“优秀农民教育培训宣传通讯员”、“优秀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五大奖项。
2、在山东省农广校、山东省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5家单位联合建设“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活动中,通过层层推荐和审核,我市有19家单位获得“山东省农民乡村振兴示范站”称号。在颁奖活动中,我市盛泽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上台领奖。
3、今年我市有4家单位获评枣庄市农民培育实训基地;14名同志获得“高、中、初级”农民职称;1名同志获得“齐鲁乡村之星”称号。
(七)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培训良好社会氛围。
利用大众传媒,如滕州市农业信息网、微信公众号、滕州日报等平台,发布关于培训的模式、经验、成效、优秀学员事迹等新闻,形成领导重视,媒体关注,群众积极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局面。
通过培训授课及参观考察各地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博园等项目,学员们转变思想观念、更新生产经营模式、运用新技术实现产业链的升级、增值。促进了我市农业转型升级、农村持续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今后,我们将结合本地农业产业特点和农民需求,高效办培训,确保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让农民得到实惠。
(一)强化实地调研,提升培训质量。对新型经营主体现状、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摸底分析,对症下药。
(二)合理设置培训课程。根据上级安排,结合我市实际合理设置培训课程,让学员学有所用,学而管用。
(三)完善教育培训方式。尊重农民的学习规律,主要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灵活方式开展教育培训,把课堂设置在生产一线。
(四)“敞开门”办培训。继续加强与农业院校的合作,共同为农民提供高质量的培训。
在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开展培训的同时,还要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和体系建设进行广泛地探索,多措并举,努力打造一支强大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我市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感谢您对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继续对我局工作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