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0000143493704810032/2024-03308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民政局
- 成文时间:2024年08月12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4年08月12日
- 标 题:2024年度滕州市民政局关于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6320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4年度滕州市民政局关于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第163200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
尊敬的赵守军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已收悉,非常感谢您对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现将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市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按照“市统招、街道管、社区用”的工作思路,全力构建“选配有制度、发展有空间、待遇有保障”的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实现社区工作者进得优、能留住、有奔头。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不断增强,为民爱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升。
一、严把准入关口,优化队伍结构
我市立足社区工作实际需求,积极打造专业化社工人才队伍,严把准入关口。根据社区规模、人口密度、辖区单位数量等因素,按照每万城镇常住人口不少于18人的新标准核定社区工作者数量,同时根据相关情况,实行总量控制,定期动态调整。坚持以岗择人、人岗相适,突出年轻化、专业化,注重从高校毕业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中选拔社区工作者,大力推行资格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连续四年累计招录800名社区工作者,年龄、学历实现了“一降一升”,大幅度提升了社区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学历层次,为全面提升社区治理工作注入了源动力。
二、搭建教培平台,提升服务能力
打造培训基地,建设枣庄首家社区工作者培训学院,集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基层治理理论研究和基层治理成果展示于一体,探索“3+”教学模式,累计组织培训46场次、3930人次。加强专题培训,举办社区干部成长营及社区工作者论坛等活动30余期,围绕基层党务、社区治理、矛盾化解、便民服务等方面开展综合业务培训,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专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围绕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建立街道党工委书记、社区党委书记、网格支部书记“三级”书记传帮带机制,实施“以老带新”计划,结成“青蓝”组合,主要围绕信息采集、治安防控等社区工作者10大职责任务开展帮带工作,累计帮带739名社区工作者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技能,实现了“一人多岗,一专多能”。
三、强化激励保障,拓展发展空间
我市强化激励保障,不断完善岗位等级和绩效考评挂钩的动态薪酬体系,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事项准入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制定社区工作清单目录,并将社区工作者“办小事、报大事”和镇街、部门“解难事、办大事”结合起来,通过常态化开展“社区吹哨、部门报到”等活动,有效解决了社区工作者“权小、责大、事多”的难题。积极理顺工资关系和发放渠道,设置多维度评价指标,全面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完善“五险一金”、健康查体等福利待遇,进一步提升了社区工作者基础保障水平。加大从优秀专职社区工作者中发展党员、培养社区“两委”后备干部的力度,择优推荐社区专职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逐步打通社区工作者晋升“天花板”。目前,全市共有26名专职社区工作者进入社区“两委”班子,其中4名社区工作者走向社区书记岗位,7名社区工作者荣获“和谐使者”称号。
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者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公开招录、绩效考核、教育培训、后备人才管理等管理考核配套文件,建立健全奖励惩戒机制,分类完善退出机制。深化“导师帮带”,定期组织新任职或后进社区干部跟班见习,推行新老人员、强弱社区结对。推行“全岗通”工作机制,通过轮岗锻炼、专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全科人才。每季度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者“擂台比武”,评选一批“最美社区工作者”。加大优秀社区工作者宣传力度,全面展现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风采,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关注,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各位代表的联系和沟通,认真听取、采纳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加强我市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
特此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