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185
- 主题分类:枣庄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科学技术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7月2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7月21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86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借助全省工业母机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对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114186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借助全省工业母机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建议)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我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滕州在我省装备制造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缩影,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特别是中小机床产业全国知名、走向世界,是我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功打造了全国唯一的“中国中小机床之都”这一国家级产业名片、区域品牌。近期省政府出台了“山东省工业母机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扎实推动工业母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高效、协同、可持续发展的工业母机产业体系。
一、基本情况
滕州机床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先后成立了鲁南机床厂、鲁南水泵厂和滕州农机修造厂等企业,依托这些企业,滕州机床集聚了良好的机床产业基础及技术、人员和市场优势。经过60多年的发展,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产品实现了从生产小型钻铣床、摇臂钻床到研发生产高端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机器人的转型升级。目前,滕州机器人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拥有鲁班智能科技、山森机器人、广航智能装备等整机及部分配套生产企业,主要生产桁架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在我市制造业、医养健康等领域得到了示范应用,威达精工、清峦集团、普鲁特机床、海特机床等机床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一系列多机自动化成套成线装备。
机器人作为推动工业化发展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工具,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又是加速各产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为牢牢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带来的战略机遇,高质量、高水平谋划滕州机器人产业发展,依据《“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工信部联规〔2021〕206号)《“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工信部联通装〔2022〕187号)《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工信部科〔2023〕193号)《山东省促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鲁工信发〔2024〕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滕州实际,市政府尽快制定我市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高端配套能力不足,产业链条发展不平衡。滕州机床产业功能部件及机械零配件的自给率低,铸造件产能严重不足,零部件外协依存度高,数控系统、主轴、刀库、导轨、丝杠、齿轮等核心功能部件90%来自国外或台湾、上海、广东等地区。骨干企业中只有普鲁特机床大规模生产机械零配件。与大多国内机床企业一样,滕州机床以主机生产为主,主机强、核心功能部件弱,重主机、轻功能部件的发展格局非常明显。
二是高端人才短缺状况亟待解决。机器人产业对高端人才依赖性较强,滕州与发达城市相比,在区域发展环境、职业发展平台及薪酬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亟需打造高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层次相对较低。滕州机器人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上存在大量空白,产业链上中下游的配套不够,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不够紧密。同时,全国各地对机器人产业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各地加强机器人产业项目招商异常激烈,对我市发展机器人产业带来较大的竞争压力。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是优化沿链招商方式。一是把“以企引企”作为“沿链招商”的重要方式和路径,依托威达重工、普鲁特机床等链主企业,以项目为依托,以商招商,完善产业链条;二是依托产业集群发展优势,积极推进墨子科创园、鲁班智能制造产业园、绿色精密铸造产业园、滕阳智能制造产业园“四大园区”建设。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加速机器人产业园区建设,吸引中小企业集聚,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
二是提升企业队伍建设。中小企业需要不断转型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竞争形势的变化。通过座谈会、政策宣传和资金鼓励等措施来激发企业家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市场机会和商业模式,不断推动企业创新和发展;通过管理培训、人才引进和职业发展等措施来帮助企业培育专业人才,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提升企业管理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促使其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产业转移。
三是提高企业科研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推进北航、北理、济南超算中心等知名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重点突破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智能控制系统构建、关键零部件自主研制等关键技术瓶颈,推动技术成果快速转化落地并实现产业化应用,全力打造区域机器人产业核心技术优势。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自建或共建研发机构,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建设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产学研合作对接平台,增强企业科研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