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2-00002
- 主题分类:通知公告
- 发布机构:市交通运输局
- 成文时间:2022年01月11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2年01月11日
- 标 题:滕州市交通运输局转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第六版)
- 效力状态:有效
滕州市交通运输局转发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新冠肺炎疫情分区分级防控指南(第六版)
1.道路客运
项目 |
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 |
中风险地区 所在地市 |
低风险地区 所在地市 |
备注 | ||
消毒 |
客运站 |
乘客接触设施设备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无障碍设施设备、自动售取票设备、饮水机(热水器)、乘客及行包安检设备、候车厅座椅、楼梯(直梯)扶手、直梯轿厢内部等 |
每1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日1次 |
1.工作人员包括一线从业人员、保洁员等后勤服务人员(下同)。 2.如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3.具备条件的情况下,卫生间宜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安装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
乘客接触区域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进站口、售票窗口、检票口(检票闸机)、发车位、下客区,候车厅(室),公共卫生间,行包托运处,行包寄存处,综合服务处(咨询台),母婴室,站内餐厅,商店等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1次 | |||
工作人员接触区域消毒频次:封闭环境的停车场、车辆安全例检场所,站务员室、驾乘休息室、调度(报班)室、出站检查室等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1次 | |||
卫生间洗手液配备情况 |
配备 |
配备 |
配备 | |||
垃圾处理要求 |
及时清扫并转运,入境人员产生的垃圾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进行处理 |
及时清扫并转运,入境人员产生的垃圾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进行处理 |
及时清扫并转运,入境人员产生的垃圾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进行处理 | |||
车辆 |
车厢内部消毒频次:车内空调出风口、车身内壁及车窗、司机方向盘、车门及扶手、车辆座椅及安全带、行李架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每日1次 | ||
行李舱消毒频次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每日1次 | |||
垃圾处理要求 |
及时清扫并转运,入境人员产生的垃圾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进行处理 |
及时清扫并转运,入境人员产生的垃圾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进行处理 |
及时清扫并转运,入境人员产生的垃圾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要求进行处理 | |||
通风 |
客运站 |
候车室、餐厅、商店等公共区域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原则上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尽可能减小回风、增大新风量;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清洗、消毒或更换。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
车辆 |
客运车辆通风时间间隔 |
每1小时1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原则上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室外温度和车速等条件适宜情况下,车辆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适当提高进入服务区停车休息频次,对客车进行通风换气。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车辆使用空调时,应当选择外循环模式。 | |
运输 组织 |
客运站 |
乘客聚集人数占设计乘客最高聚集人数的比例 |
≤50% |
≤70% |
— |
应安排工作人员为不会使用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儿童等乘客提供代查健康码、协助信息填报等服务。未在客运站发车的定制客运车辆,健康码、实名信息由驾驶员在乘客乘车前查验。 |
乘客健康码查验率 |
100% |
100% |
100% | |||
乘客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要求 |
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 要求查验 |
按当地联防联控机制 要求查验 |
— | |||
省际、市际客运班线实名查验率 |
100% |
100% |
100% | |||
车辆 |
省际、市际客运班线客车和包车客座率 |
≤50% |
≤70% |
— | ||
人员防护 |
客运站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1.发现体温高于37.3℃,或有呕吐、乏力、腹泻症状的乘客,立即拨打120电话,移交当地卫生健康部门。 2.从事入境人员转运的工作人员应完成疫苗接种。 3.如低风险地区所在地市客运站设有吸烟区,尽量减少人员聚集。 4.客运站临时留观区使用后应及时消毒。 |
乘客体温测量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 |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 1次 | |||
工作人员岗位要求 |
相对固定 |
相对固定 |
相对固定 | |||
入境人员与国内人员活动区域隔离要求(如有) |
单独分区,物理隔离 |
单独分区,物理隔离 |
单独分区,物理隔离 | |||
从事入境人员转运的工作人员防护要求(如有) |
穿戴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 |
穿戴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 |
穿戴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 | |||
从事入境人员转运的工作人员管理要求(如有) |
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
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
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 |||
在入境人员转运环节中与入境人员有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如有) |
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
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
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 |||
临时留观区设置 |
设置 |
设置 |
设置 | |||
吸烟区使用(如有) |
关闭 |
关闭 |
— | |||
车辆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乘客途中体温测量频次 |
每趟次至少1次 |
每趟次至少1次 |
— |
若有人员身体不适,随时测量体温。 | ||
发热乘客移交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立即拨打120电话,移交当地卫生健康部门。 | ||
司乘人员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司乘人员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 |
|||
司乘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每日上岗前 1次 |
|||
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包车临时留观区设置 |
10座及以上客车单侧最后一排设置 |
10座及以上客车单侧最后一排设置 |
— |
留观区采用简易窗帘(盖布)遮挡。 | ||
三类以上班线客车和包车消毒剂配备 |
配备 |
配备 |
配备 |
|||
驾驶员驾驶区与入境人员乘坐区域隔离要求 |
物理隔离 |
物理隔离 |
物理隔离 |
|||
从事入境人员转运的司乘人员防护要求 |
穿戴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 |
穿戴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 |
穿戴面罩、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 |
|||
从事入境人员转运的司乘人员管理要求 |
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
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
岗位固定,禁止交叉作业 |
|||
从事入境人员转运的司乘人员核酸检测频次 |
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
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
每周检测2次,每次间隔2天以上 |
|||
宣传 |
客运站 |
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督促乘客自觉佩戴口罩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对拒不配合佩戴口罩的乘客可拒绝提供服务。 |
车辆 |
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督促乘客自觉佩戴口罩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注:1.客运车辆起讫地和中途停靠客运站点所在地风险等级不一致的,按就高原则执行防疫要求。2.入境人员转运的消毒、通风、运输组织等按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防疫要求执行。3.原则上暂停进出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道路客运服务;途经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的客运班线,严格执行“点对点”运输,不得在以上地区上下客;严格包车备案管理,暂停受理始发、终到或中途停靠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的包车备案业务;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其他县级行政区道路客运以及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县级行政区县内道路客运均分别按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防疫要求执行。
2.城市公共汽电车
项目 |
高风险地区所在区县 |
中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低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备注 | ||
消毒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乘客接触设施设备消毒频次:候车厅座椅、无障碍设施设备等 |
每1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日1次 |
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
乘客接触区域消毒频次:候车室、公共卫生间、发车位、商店等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1次 | |||
车辆 |
车厢内部消毒频次:车内空调出风口、扶手、座椅、地板、司机方向盘、车窗开关把手等 |
每趟次1次 |
每趟次1次 |
每日1次 | ||
通风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公共区域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原则上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
车辆 |
车辆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持续通风 |
每趟次 |
原则上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室外温度和车速等条件适宜情况下,车辆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区县车辆使用空调时,应当选择外循环模式。 | |
运输组织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拥挤度 |
每平方米≤4人 |
每平方米≤6人 |
— |
|
车辆 |
拥挤度 |
每平方米≤4人 |
每平方米≤6人 |
— | ||
人员防护 |
封闭环境的首末站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工作人员包括一线从业人员、保洁员等后勤服务人员。 |
乘客体温测量率 |
100% |
— |
— | |||
工作人员岗位要求 |
相对固定 |
相对固定 |
相对固定 | |||
工作人员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 |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4小时1次 |
每6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1次 | |||
车辆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 |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趟次1次 |
每次往返1次 |
每日上岗前1次 | |||
宣传 |
站台 |
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督促乘客自觉佩戴口罩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对拒不配合佩戴口罩的乘客可拒绝提供服务。 |
车辆 |
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督促乘客自觉佩戴口罩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3.出租汽车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中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低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备注 | |
消毒 |
重点区域消毒频次:司机方向盘、座套、安全带、座椅、脚垫、后备箱、空调出风口等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日1次 |
若出现人员发热情况,立即对接触区域及设施设备消毒。 |
重点部位消毒频次: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按钮等 |
每单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日1次 |
司机可随车携带使用醇类消毒湿巾对重点部位进行消毒。 | |
通风 |
车辆通风时间间隔 |
每单1次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室外温度和车速等条件适宜情况下,经乘客同意,可关闭车内空调,开窗通风;中风险、高风险地区所在区县运行的车辆使用空调时,应当选择外循环模式。 |
人员防护 |
乘客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应为不会使用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儿童等乘客提供代查健康码、协助信息填报等服务。 |
乘客信息登记率 |
100% |
— |
— | ||
乘客健康码查验率 |
100% |
100% |
100% | ||
司机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司机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 | ||
司机体温测量要求 |
每日发车前、收车后各1次 |
每日发车前、收车后各1次 |
每日发车前1次 | ||
宣传 |
通过车载广播、视频等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引导督促乘客自觉佩戴口罩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对拒不配合佩戴口罩的乘客可拒绝提供服务。 |
4.汽车租赁
项目 |
高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中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低风险地区 所在区县 |
备注 | ||
消毒 |
租车门店 |
承租人接触设施设备消毒频次:桌台、座椅、签字笔、门把手、饮水机等 |
每1小时1次(签字笔为每人次1次) |
每2小时1次(签字笔为每人次1次) |
— |
|
承租人接触区域消毒频次:接待区、验车区等区域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 | |||
车辆 |
司机方向盘、车门把手、车窗升降按钮、后备箱及按钮、安全带、座椅座套、脚垫等 |
每次租赁结束后1次 (其中分时租赁每12小时1次) |
每次租赁结束后1次 (其中分时租赁每24小时1次) |
— |
分时租赁车辆消毒后未被租出车辆可不消毒。 | |
通风 |
租车门店 |
通风时间间隔 |
持续通风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原则上每次通风时间≥10分钟;室外温度等条件适宜情况下,宜持续自然通风。 |
人员防护 |
通过租车门店租车的承租人健康码查验率 |
100% |
100% |
— |
应安排工作人员为不会使用或者没有智能手机的承租人提供代查健康码、协助信息填报等服务。 | |
工作人员口罩佩戴率 |
100% |
100% |
100% |
|||
工作人员防护手套佩戴率 |
100% |
100% |
— |
|||
工作人员体温测量要求 |
每2小时1次 |
每4小时1次 |
每日上岗前1次 |
|||
宣传 |
通过租车门店宣传栏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
||
通过租车应用程序(APP)开展卫生防护知识宣传 |
开展 |
开展 |
开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