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4-00109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 成文时间:2023年09月04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3年09月04日
- 标 题:2023年度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对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6216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3年度滕州市教育和体育局关于对政协第十六届二次会议第16216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建议)
尊敬的许淼、朱珣珣、吕晓光、张晶、樊海艳委员:
“关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们对我市职业教育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热切关注与大力支持。对您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市教育和体育局高度认可,围绕提案中提出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和研究,现将意见汇总答复如下:
一、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开展情况
1.认真落实教育部、人社部创业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全面提高责任意识,党政同责、人人有责、层层传递任务压力,全面加强就业创业教育指导,全面推进二级学院负责人、专业带头人、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在教学中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教育和引导。
2.继续开展“书记院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制定了《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关于继续开展2023年“书记院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发挥书记、院长及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深度参与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深化校企合作、供需对接,既立足为2023届高校毕业生开拓更多就业创业岗位和机会,又着眼长远构建高校毕业生市场化社会化的就业工作机制,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3.筹备成立“政-校-企合作共同体”。联合滕州经济开发区、滕州人社局、滕州教体局等部门及本地支柱企业筹备成立“政-校-企合作共同体”,拟于今年5月组织召开大型“校企合作洽谈会”,引导高校毕业生本地化就业,让毕业生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4.制定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制度。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山东省人社厅、教育厅关于实施“启航扬帆计划”做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鲁人社字〔2022〕159号)等文件要求,制定《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帮扶工作制度》,重点关注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困难等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开展就业帮扶工作,落实“一对一”帮扶责任制,确保每一个困难毕业生都得到有效帮扶。
5.组织中小型招聘会,做好创业就业政策宣讲。联合职业学校按照专业特色,组织中小型招聘会中小型招聘会,精准对接、精准服务毕业生,为学生高质量就业牵线搭桥。向毕业生宣讲本地政府关于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其中《枣庄市促进高校毕业生来枣留枣就业创业政策简编》《滕州市就业创业服务政策清单》由学校主要领导和专门就业干事主讲。
二、关于毕业生创业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诸如订单班、冠名班等,增加毕业生的留用比,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就业。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连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行企业实习和学校专业技能模块教学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由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共同开展,包括项目教学、现场教学、认知实习、岗位实习等多方位教学。
2.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医学、护理、康养类毕业生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协助学院深入开展医院(助理岗等)、企业的合作,签订就业合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3.学习南方沿海、本省(如威海)对人才选用的一些经验做法:如在人才引进、简化毕业生就业手续、就业帮扶等政策,把人才留在本地就业创业。为留枣留滕储备人才。
4.加强对学生的离校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技能指导,注重对毕业生跟踪调研,关注“不就业慢就业”毕业生,了解情况及原因,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与就业指导。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1.“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走访企业和用人单位,拓展就业渠道和岗位,邀请用人单位到校招聘人才,建设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和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吸收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的意见建议,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要建立长效机制,把走访用人单位作为深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的重要内容。
2.调研企业需求,改革学院供给。主动适应山东、枣庄、滕州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突出学科专业精准对接,按照学院专业发展的实际,围绕山东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枣庄市“6+3”及滕州市“633”的现代产业体系,有针对性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以满足企业对人才供给的需求。
再次感谢您对职业教育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