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789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22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22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滕州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04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培育中小型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议)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滕州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04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培育中小型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议)
尊敬的王宁委员、王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培育中小型特色产业、集群的建议》提案(第164049号)收悉。
首先,感谢您对我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深切关注以及对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接到您的提案后,我局高度重视,针对您提出的意见建议,组织相关业务人员认真分析研究,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责,现作出如下答复: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是依托地方特色资源,以空间集聚效应形成的产业协同体系,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技术共享机制实现降本增效,并借助集群品牌效应共同拓展市场,从而显著提升区域经济活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聚焦特色产业技术先进性和未来发展潜力,着力提升特色产业集群运营管理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向专业化、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一是坚持龙头引领,链式协同。坚持立足产业基础优势,创新实施“龙头带动、强链补链、强化服务”三位一体发展模式。通过重点扶持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百余家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构建起“头雁引航、雁阵齐飞”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各企业通过深化产业链协作、强化优势互补,实现了上下游高效联动,推动产品关联度持续增强,产业生态体系日臻完善,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是坚持数转智改,赋能升级。积极抢抓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聚焦先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形成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叠加、互促共进、倍增发展的创新态势,以数字赋能企业向“四化”方向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围绕转型方法、实施路径和典型案例等内容,已组织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企业、运营机构开展3次系列培训活动,专门组织赴湖南等地学习集群管理和数字化转型先进经验。
三是坚持聚焦服务,提质增效。扎实推进“一企一策”培育帮促工作,通过“一对一”定制帮扶方案,着力为企业纾困解难。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举办线上线下“一起益企”服务对接会,持续提升政策落地实效。同时聚焦产业链、资金链需求,联合银行、证券机构及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融资对接活动,通过降低融资担保费率等措施,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目前,全市拥有省级以上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3个,其中,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2个。
下步工作中,我们将认真学习吸纳提案所提建议,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服务发展举措,深入分析我市中小企业特色产业现状,立足优势产业,做强企业主体,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壮大培育优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一是强化高成长型企业培育作用,夯实产业高质量发展根基。建立健全高成长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持续完善企业梯度培育库,按照“企业自愿、政策引导、培育促进、动态管理”原则,分批次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入库培育。聚焦企业规模度、专注度、成长性和创新性等核心指标,科学设定梯度培育目标。通过精准培育,着力打造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全力争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推动企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梯次成长体系,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形成协同创新的特色产业集群。完善“链主”机制,构建集群式产业链体系,遴选产业细分领域头部企业作为“链主”,鼓励链主企业聚焦核心产品研发与生产,发挥协同带动效应,集聚配套企业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集群。加强集群内企业协同合作,提升集群创新能力。依托链主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强化横向联动与纵向带动,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协同创新,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以协同创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三是强化创新人才引育体系作用,打造新时代产业人才集聚高地。结合现有创新人才扶持政策,加大创新创业人才政策支持力度,通过编制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目录、加强海内外高端人才引进等措施,完善产业人才政策体系;制定专项产业创新人才支持政策,构建产业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健全产业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教学等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四是强化金融政策扶持作用,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扎实推进惠企政策落地见效,重点加强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等政策的宣传实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增强小微企业服务可持续性,有效发挥稳市场主体、保就业促创业、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同步强化产业基金投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专项投资基金,聚焦特定领域加大投入,重点支持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助力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引进、新产品研发及产业化等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