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5-02780
- 主题分类:滕州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 发布机构:滕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时间:2025年08月22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5年08月22日
- 标 题:2025年度滕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滕州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019号提案的答复(借助全省工业母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
- 效力状态:有效
2025年度滕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关于对滕州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第164019号提案的答复(借助全省工业母机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
九三学社滕州市基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提案《借助全省工业母机发展机遇 大力发展我市机器人产业集群》收悉,感谢对机器人产业集群工作的关注与支持。经研究,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一、滕州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滕州机器人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拥有鲁班智能科技、山森机器人、唯动智能装备等整机及配套生产企业20多家,主要生产桁架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机器人在我市制造业、医养健康等领域得到了示范应用,威达精工、清峦集团、普鲁特机床、海特机床等机床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研发制造一系列多机自动化成套成线装备;三维重工、红荷汽车采用自动焊机焊接机器人用于金属构件的焊接,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鲁班机械研发的煤矿水仓清理机器人系统已在陕西延长石油巴拉素煤业、华能庆阳煤电等煤电企业打造了高效、安全的井下清淤应用场景。截至目前,我市以工业机器人应用为支撑,打造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腾达科技、北一机床),省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6个。
二、当前机器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布局尚未合理规划,距离形成集群发展态势还有很大差距;二是产业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带动;三是产业链条发展不平衡,协同配套能力还需加强;四是科技研发机构较少,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五是企业市场开发能力不足,本地企业机器人应用率较低。
三、下步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
(一)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本地企业培育和外地企业引进,打造一批机器人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配套企业,扩大市场应用范围。在产业布局、政策引导、扩大应用、优化环境等方面完善服务,做好顶层设计,引导产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创新引领与双招双引。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结合。通过多渠道拓展精准招商引资,促进机器人产业相关项目落地,积极开展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加快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
坚持产需协同与应用示范。以推动制造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生活智慧化为契机,加强我市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企业与用户企业对接,大力推动“机器人+”行动,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实施应用推广示范,提高市场占有率。
(二)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塑造机器人产业链。坚持以零促整,突出龙头引进,以量大面广的通用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为重点,突破核心功能部件瓶颈,提升本体研发制造能力,扩大系统集成应用,构建集研发、制造、集成、应用和服务为一体的机器人产业链。研究制订机器人产业招商图谱,定期组织制定和修正产业重点招商领域和关键技术目录、科技成果目录以及关键领域配套产业目录。开展机器人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装置补链强链,完善产业链招商模式,创新资本招商、深入链式招商、推行平台招商。重点招引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驱动器、控制器和智能末端执行器等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规划建设机器人特色园区,以机器人产业重大项目为牵引,吸引一批配套项目落地,形成产业链上下游集聚的良好生态。
二是推动前沿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实施机器人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重点支持提升关键零部件、核心软件技术水平,突破瓶颈制约。支持开展北航机床研究院技术优势,开展关键机器人装备和系统研发,延伸拓展机器人应用领域。加强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升机器人在深度感知、自主控制、精准执行、人机交互、安全运维方面的能力水平。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重点院校合作建立机器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培育渠道,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打造区域型机器人科研成果转化高地。
三是培育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发展。支持机器人企业整合创新、市场、资本、人才和品牌等资源,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拥有自主可控核心技术的机器人企业。鼓励机器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支持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横向联合、垂直整合、兼并重组,提升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和供应链运行效率。支持企业通过整合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医疗健康、协作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领域,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引进国内外一流的机器人整机企业,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攀升计划,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各环节,引导企业做精做尖细分市场,培育一批专业特色鲜明、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机器人科技型中小企业。
四是打造机器人+供需对接平台。推动建设“机器人+”应用供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供需精准对接。定期发布场景需求清单,结合我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数字滕州建设,深度开放交通、教育、物流、医疗等本地机器人应用场景,面向全国发布场景需求清单和产业机会清单,将应用场景需求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扶持引进优秀诊断服务商,聚焦共性堵点、痛点和难点,输出机器人应用整体解决方案,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健全机器人生态供给资源池,打造机器人集成应用超市,整合产业信息资源,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经验分享活动和供需对接交流会,为市内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转型提供高效、便捷、常态化的供需对接桥梁,打通机器人应用最后一公里。创新推广模式,鼓励各类有实力的市场主体成立机器人租赁公司或专门的租赁部门,有效破解用户企业的资金限制与投资风险,扩大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创新共享服务模式,通过系统代运营服务、智能云服务等方式,加强机器人产品推广应用。
五是建设机器人中试验证和检验检测平台。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提供中试熟化、工程开发、样品试制、数据模拟、场景应用、工艺改进等服务,满足样机及小批量生产的设计加工需求。推动以市场化方式建设机器人配套加工中心、共享工厂,形成快速响应企业需求的精密加工、批量制造等服务能力。支持国家机床质检中心建设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平台,提升机器人元器件、零部件、整机等检测能力。面向安全应急等应用领域建设专业检测平台,健全机器人检测认证服务体系。支持开展机器人技术试验验证,鼓励建设产品体验中心,增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试验验证能力。
六是积极融入国际国内产业发展格局。依托国家(济南-青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省智能机器人应用技术研究院、黄河机器人研究院、国家机器人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势资源,积极参与从基础芯片、关键零部件、工业控制、工业数字化到应用牵引的系统集成全产业链技术攻关,在伺服系统、减速器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研发等方面实现突破。主动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机器人产业转移,探索“离岸研发+滕州基地”的合作模式。支持企业参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在标准制定、应用示范、产业链对接、技术交流、重大活动开展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进一步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人才交流、科技合作的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借势借智借力,加速机器人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积极发挥山东与日韩产业合作优势,加大力度引进日韩机器人重点产业化投资和科技创新类项目。加强与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对接,深化国际产能合作,构建互利共赢的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支持有条件的机器人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国外投资者“走进来”在滕州设立创新中心、销售中心、加工基地,合理构建开放、稳定、安全的机器人产业链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