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3704810032/2023-00031
- 主题分类:政府预算公开(含“三公经费”)
- 发布机构:滕州市财政局
- 成文时间:2023年02月22日
- 文 号:无
- 发文时间:2023年02月22日
- 标 题:关于滕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效力状态:有效
关于滕州市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3年2月8日在滕州市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孙彦民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预算草案提请市十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全市上下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强力推进“七项创新突破”,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经济运行呈现质效提升、稳中向好态势。在此基础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3.5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的100.2%,同口径增长6.4%,加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69.23亿元,收入总计132.82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4.2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增长31.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28.59亿元,支出总计132.82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2.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加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镇街上解收入、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84.53亿元,收入总计124.64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8.25亿元,完成预算的104.3%,增长31.3%,加上上解上级支出、补助镇街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6.39亿元,支出总计124.64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3.市级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教育支出25.12亿元,完成预算的104.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79亿元,完成预算的105.3%;卫生健康支出9.85亿元,完成预算的106.5%;科学技术支出5323万元,完成预算的10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7298万元,完成预算的100%;节能环保支出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城乡社区支出2.67亿元,完成预算的108.1%;农林水支出6.24亿元,完成预算的107.4%;交通运输支出1.8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住房保障支出6.06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公共安全支出4.68亿元,完成预算的104.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1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增长8.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40.32亿元,收入总计136.02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8.8亿元,完成预算的103.7%,增长16.9%,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调出资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27.22亿元,支出总计136.02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增长8.6%,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40.32亿元,收入总计136.02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8.04亿元,完成预算的103.7%,增长19.5%,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补助镇街支出及调出资金等27.98亿元,支出总计136.02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三)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1.0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增长1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和上年结转收入1261万元,收入总计1.14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675万元,加上调出资金和结转下年支出6716万元,支出总计1.14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四)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25.15亿元,完成预算的134.7%,增长24.2%,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0.13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5.02亿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6.91亿元,完成预算的101.1%,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0.49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6.42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当年收入结余8.2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21.94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预算执行情况是财政收支快报数,2022年财政决算编制完成后,部分数据还会有所调整,我们将按规定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五)政府债务情况
经枣庄市财政局核定、市人大常委会批准,2022年我市政府债务限额为191.25亿元。当年共发行政府债券31.52亿元。具体包括:一是新增政府债券24.68亿元,全部为专项债券,用于支持交通、水利、市政等18个重点项目建设;二是再融资债券6.84亿元,用于偿还当年到期地方政府债券本金。2022年底我市政府债务余额190.32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56.48亿元;专项债务余额133.84亿元。债务规模适度,风险整体可控。
(六)落实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决议情况
2022年,市政府及其财政等部门认真执行市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及市人大常委会有关会议决议,坚决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财力支撑。
1.精准施策,支持高质量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要求,精准发力,狠抓落实,支持经济持续恢复、迈向高质量发展。
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去年以来国家新出台扩大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和扩大“六税两费”减免政策范围,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市财税部门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创新举措,实现税费政策红利直达快享、惠企利民。全年新增增值税留抵退税7.48亿元,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税,惠及3000余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缓缴税费超3.9亿元。
多方筹资加大发展投入。全年争取上级一般公共预算转移支付资金37.78亿元,较上年增加6.6亿元,增长21%,其中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4.33亿元;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补助24.06亿元,财力性转移支付补助9.39亿元,有效缓解了财政运行压力。抢抓政策机遇,紧紧围绕政府专项债券重点支持领域,强化专项债券项目谋划,争取到位新增政府专项债券24.68亿元,增长41%,对基础环境改善、城市功能提升、稳定就业、促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功争创全省工业十强县,获得专项资金1亿元、新增债券1亿元,为强化工业科技创新、做强产业链条提供财力保障。
推进产业发展提速增效。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全年拨付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产业扶持资金6.85亿元,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壮大了工业财源。2022年全市工业形成地方税收30.8亿元,同比增长22.9%,工业税收稳步提升折射工业强市初效明显;传统支柱产业(卷烟、房地产、煤炭化工、建筑业等)形成地方税收32.69亿元,增长8.69%,占全市税收收入60.78%,成为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
放大财政资金撬动作用。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融资担保、财政奖补等工具,有效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发挥财金政策引导作用,用好5亿元高端装备产业基金、5亿元技改基金、2亿元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采取基金+项目的方式,扶持企业发展。大力支持中奥投资应急转贷业务蓬勃开展,全年向中小企业提供转贷服务65笔次、金额6亿元,为60家企业节省财务成本500余万元。强化消费政策落实,制订出台《滕州市惠民消费券活动实施方案》,积极组织企业、经营业户参加发放购房、汽车、餐饮、购物等各类消费券活动,全年发放消费券2000余万元,有效提振消费信心,助力市场释放消费活力。
2.统筹协调,财政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财政资金统筹,将四本预算和政府债务收支计划纳入一个“盘子”统筹安排,积极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整合,集中财力保重点、办大事。
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多层叠加的税费优惠政策,以及疫情和房地产市场下滑等因素,对税收收入影响较大。面对收入增长困难局面,财税部门密切协调配合,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加大重点税源、非税收入征管力度,多渠道挖掘增收潜力,抵消部分减收因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4%,政府综合财力增长11.8%,有效保障了各项重点支出。
保持适当支出强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31.1%,支出安排有保有压,重点加大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坚持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市本级从预算编制源头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预算10%以上,精简会议、培训等公务活动经费30%以上。严管快用中央直达资金。坚持资金下达和使用监管同步“一竿子插到底”,13.3亿元中央直达资金全部及时分配下达、直接惠企460户次、利民99万人次。
加大财源建设力度。市政府制定财税征收新突破的实施意见和镇街财源建设激励政策,统盘考虑土地收益、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源建设相结合,算透经济成本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调动镇街培植财源、综合治税积极性,对培植财源力度强、财政收入增幅大的镇街加大奖励力度,全年兑现镇街奖励资金1.36亿元,充分激发镇街强化财税增收、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强化市级兜底责任。积极发挥体制收入调节作用,通过调整基数、扩面支出、扶持短板、支持重点,有效平衡市本级与镇街财政关系,缩小镇街之间发展差距。全年下达镇街各类补助资金12.76亿元,增长19.6%。
3.共建共享,民生福祉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民生支出83.5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17%,同比提高1.24个百分点,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办好 10件惠民实事提供了资金保障。
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健全完善“三保”预算审核、动态监测、风险处置、考核评价、约谈问责5项机制,通过动态监控,防范支出风险,保持财政平稳运行。紧盯“三保”支出目标任务,硬化预算执行及监控,财力和库款调拨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全市教育支出26.17亿元、增长18.8%,支持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普及普惠发展、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着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全市卫生健康支出10.17亿元、增长77.4%,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3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经费标准由79元提高至84 元,支持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升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全力保障疫情防控必要支出。全市文旅体育与传媒支出7515万元、增长27%,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繁荣和文旅企业纾困发展。
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81亿元、同比增长10%,城乡低保、特困、孤儿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标准再提高10%,全年拨付各类救助资金5.13亿元,保障社会弱势人群基本生活需要。落实就业优先和积极就业政策,安排就业补助资金6731万元,支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及开发公益性岗位等;实施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及奖补,全市新发创业担保贷款 1.12亿元,扶持586人次创业,带动3089人次就业。
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全市住房保障支出 6.06亿元,推动全市完成棚户区改造3020套,完成76个老旧小区改造、惠及居民1.86万户,农村危房改造90户,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499户。
4.多措并举,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紧扣缩小城乡差距、助力共同富裕主题主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统筹整合61个项目7.49亿元,通过“大专项+任务清单+绩效目标”模式,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开发,激发乡村活力和内生动力。安排4000万元,支持80个行政村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安排村级组织运转经费1.29亿元,村均水平提升至19万元,为村级组织履行职能提供有力保障。安排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经费1500万元,增长10%,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城乡建设品质持续提升。围绕全国文明城、国家生态园林城创建和国家卫生城复审,强化资金统筹力度,集中财力保障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统筹本级和政府债券资金16.1亿元,支持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城市智慧停车、墨子大道等项目建设;整合城市维护建设专项资金2.7亿元,用于市政环卫园林维护、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泥处置等,推动城市管理维护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展现滕州靓丽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财政金融支农持续完善。扎实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各项工作,充分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生产的“保护伞”作用,积极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助力“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总额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20.8%。全面深化“政银担”合作,支持农担公司强化产品创新与服务机制,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担保3917户,金额25.39亿元,在保1683户、11亿元,各项业务指标位列枣庄市第一位,全省县级第二位,有力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着力打造“山青、水绿、林郁、田沃、村美”生命共同体。全市节能环保支出1.6亿元、增长50.6%,统筹使用政府债券资金7.63亿元,支持农林水利、生态环境等公益性项目。“山水林田大会战”项目实施带来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成效正在加速显现。
5.守正创新,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按照建立现代财税体制的要求,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推进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加强预算管理各项制度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提高预算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水平和预算透明度。
预算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健全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现代预算制度,加强政府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之间的有效衔接控制,强化对部门和单位各项资金资产的统筹管理。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建成运行,全市169家单位和21个镇街全部接入系统,为实现全市预算支出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和财政信息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保障,进一步为财政管理赋能提效。部门预算项目评审持续加强,充分发挥预算评审的定量基础作用,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全年共评审项目89个,送审金额20亿元,审减2.57亿元,审减率12.8%。政府购买服务管理规范透明,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不断提升政府采购质量,全年实施政府采购项目1045个2.76亿元,节约资金3998万元。
绩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以及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在各部门持续开展绩效自评和绩效跟踪的基础上,选取11个部门39个项目涉及资金12.1亿元开展重点绩效评价,推动形成“预算决策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新机制。
债务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严格执行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相关规定,主动接受人大依法对地方政府债务“借、用、管、还”的全过程监督,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常态化开展债券绩效评审工作。严格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债务常态化监控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实施联合监管,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得到缓释。
各位代表,当前我市财政总体运行平稳、财税改革有力推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难、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财政收入保持持续增长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支出刚性特征明显,基层“三保”压力增大,预算平衡难度加大,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收支矛盾将依然凸显。二是财政支出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调整,财政资金有待进一步统筹整合。三是部分预算部门和单位绩效管理不够到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质量有待提升,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还需进一步强化。四是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攀升,虽然全市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保持政府债务率持续降低和债务还本付息压力较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建议,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2023年预算草案
(一)2023年财政收支形势
根据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体看,全市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将为财政持续平稳运行奠定良好基础。但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因素影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收入方面,近两年实施的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到期,2023年税收收入将回归平稳增长。但我市支柱税源主要是煤炭、化工等高能耗产业,减碳、降耗、压产任务较为繁重,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也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相关产业增收压力较大。支出方面,各领域刚性支出需求有增无减,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兜牢“三保”底线等重点领域,都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统筹发展与安全,妥善应对经济、金融、债务等领域各类风险隐患,也将增加财政支出。综合分析,2023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将继续保持紧运行状态。
(二)预算安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2023年预算安排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紧围绕预算管理改革方向,着力强化政府资源统筹调配,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夯实预算管理基础,推动预算管理提质增效,提高财政政策的精准性、前瞻性,增强对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重大政策的财力保障。
2023年预算编制基本原则:一是综合预算、强化统筹。将市级资金与上级转移支付、政府债券、存量资金等统筹安排使用,全口径、一体化编制四本预算,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二是有保有压、突出重点。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对一般性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15%,有效保障“三保”、乡村振兴、民生改善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等重点领域支出。三是绩效导向、提升效能。强化预算绩效理念,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四是留有余地、防范风险。在精打细算、足额保障重点支出需要的同时,加强财政政策储备,提升财政应急保障能力,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可持续发展。
(三)2023年预算安排
根据上述原则,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67.38亿元,比上年增长6%;加上结算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99.16亿元。按照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市级分别编制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具体如下:
1.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
2023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43.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加上预计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镇街上解收入、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78.27亿元,收入总计121.87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2.35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补助镇街支出、债券还本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9.52亿元,支出总计121.87亿元。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2023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安排97亿元,比上年增长1.4%,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5.2亿元,收入总计132.2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96.12亿元,加上补助镇街支出、债券还本支出、调出资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6.08亿元,支出总计132.2亿元。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3.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2023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加上上年结转收入377万元,收入总计1.14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6387万元,比上年增长36.6%,加上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5000万元,支出总计1.14亿元。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4.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
2023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安排20.48亿元,同口径增长6%,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11.1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9.38亿元。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安排18.02亿元,增长6.5%,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11.1亿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6.92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当年收入结余预计2.46亿元,年末滚存结余预计24.4亿元。
(四)市级重点项目支出预算安排
预算编制过程中,我们反复梳理申报项目,按照省市重点工作要求,区分轻重缓急,突出保障重点,集中财力支持重大战略、重大部署、重大项目落地。对重点领域、重点事项优先安排,民生政策应保尽保,国家配套逐项配齐,人员经费足额安排,并预留增人增资等经费。在做好上述安排的同时,对非重点、非刚性支出适当压缩,但也兼顾部门事业发展需要。市级重点支出和重大项目预算安排如下:
1.乡村振兴方面1.33亿元。主要是:乡村“五大振兴”;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林业专项资金及山水林田大会战资金;水利发展资金;农业保险补贴资金等。
2.节能环保方面2.01亿元。主要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泥处置等。
3.教育体育文化旅游发展方面7.19亿元。主要是:义务教育保障;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及能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规范民办学校;幼儿园专项经费;大班额内部设施配备;中小学校舍维修及设备更新;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滕州一中改扩建专项资金;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体育场馆运营及体育活动;文化旅游发展;文明城市创建等。
4.社会保障方面20.94亿元。主要是:城市社区工作者及社区两委成员经费;退役士兵公益岗;城乡公益岗;公益岗位就业补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财政补助;企业养老保险财政补助;破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财政补助;城乡低保补助;优待抚恤;义务兵优待金;殡葬惠民;孤儿救助;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残疾人康复和就业等。
5.卫生健康方面4.88亿元。主要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减免财政补助;城乡医疗救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镇街卫生院基本药物制度补助;公立医院改革及中医事业发展;老乡医补助;疫情防控等。
6.区域协调发展方面2.46亿元。主要是:交通发展;城市管理及城市维护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等。
7.社会治理及公共安全保障方面3.44亿元。主要是: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纪检监察;公共安全保障;人才建设;“数字滕州”建设等。
8.预备费及其他方面13.5亿元。主要是:预备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重点项目及支持企业发展;预留人员支出等。
(五)市级部门绩效目标报送情况
按照《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滕发〔2020〕9号)要求,市财政部门进一步规范财政资金管理,强化财政支出绩效理念,加强部门责任意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市直部门单位已完成2023年部门整体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绩效目标,其中:市直部门整体目标67个;部门预算支出项目绩效目标770个,涉及金额58.99亿元。
根据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和市人大要求,2023 年市级预算选取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10个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和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等20个预算项目绩效目标,涉及31个部门单位,预算金额6.47亿元,以参阅资料形式提报市人大。
三、切实做好2023年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的收官之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解放思想、奋发进取,精准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要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有效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着力打造发展型、实力型、共享型、绩效型、服务型财政,为加快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坚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按照上级经济会议精神要求,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着力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持续巩固“稳中向好、进中提质”良好态势,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和“633”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强化政策保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扶持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带动作用,拓宽融资渠道,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努力培育壮大税源。注重企业的税源质量和税收创造潜力,努力实现产业与税源同步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着力提升财政调控能力。强化财政收支运行监测分析,完善常态化调度机制,针对财政运行关键环节实施精准调度,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强化财政收入征管协同,依法依规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建立节约型财政保障机制,严控一般性支出、政府性楼堂馆所建设和新增资产配置。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三)坚持人民至上,坚决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推动共同富裕取得重要进展。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新增财力优先保障民生支出,确保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民生支出占比稳步提高。统筹财力办好惠民实事,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更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支持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健全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供更好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统筹做好新阶段疫情防控和服务保障工作。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四)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提升财政绩效管理水平。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突出数字赋能,大力推进“业务+技术”双轮驱动的财政数字化转型改革,高质量建设具有滕州特色的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市大集中、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化”,促进财政监督、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深度融合。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进一步强化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财政资金真正花出实效。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打造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平台,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和使用效益。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五)坚持防范风险,确保财政平稳安全运行。加强财政运行风险监测,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及时化解财政支出风险,兜牢兜住“三保”底线,确保“三保”不出问题。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开展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及应用工作,将财政承受能力作为各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审批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安排重大民生工程及对现行政策提标扩围等增支事项的前置论证条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完善债务管理体制,规范做好新增债券发行和管理工作,加强债券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保持财政稳健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财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收支目标和各项财政改革任务,为加快现代化强市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