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 引 号:370481/2022-00010
  • 主题分类:政府预算公开(含“三公经费”)
  • 发布机构:财政局
  • 成文时间:2022年02月10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22年02月10日
  • 标  题:关于滕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 效力状态:有效

关于滕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26日在滕州市第十九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市财政局局长  孙彦民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滕州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

2021,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财政运行呈现稳中向好、进中提质的发展态势,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1.3亿元,完成调整预算(以下简称预算)的100%,增长10.1%,加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54.33亿元,收入总计115.63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9.51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同比增长31.1%,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6.12亿元,支出总计115.63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2.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2021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73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6.9%,加上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镇街上解收入、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69.58亿元,收入总计113.31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1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增长35.2%,加上上解上级支出、补助镇街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46.12亿元,支出总计113.31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3.市级一般公共预算主要支出项目完成情况。教育支出20.7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89亿元,完成预算的101.3%;卫生健康支出5.4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科学技术支出0.1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0.5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7%;节能环保支出0.96亿元,完成预算的101%;城乡社区支出2.3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农林水支出2.51亿元,完成预算的101.8%;交通运输支出0.65亿元,完成预算的101.6%;住房保障支出0.88亿元,完成预算的100.2%;公共安全支出3.8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5%;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72亿元,完成预算的100.1%。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21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8.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8.44亿元,收入总计126.6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93.09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3.4%,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调出资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3.51亿元,支出总计126.6亿元。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21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88.16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加上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38.44亿元,收入总计126.6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90.4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6%,加上上解上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补助镇街支出及调出资金等36.2亿元,支出总计126.6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三)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9211万元,完成预算的101.1%,增长6.4%,加上上级补助收入548万元,收入总计9759万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4874万元,完成预算的102.2%,增长25.9%,加上调出资金4000万元和结转下年支出885万元,支出总计9759万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现收支平衡。

(四)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21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20.24亿元,完成预算的117.8%。其中:保险费收入7.93亿元;利息收入1261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1.95亿元;委托投资收益448万元;其他收入211万元;转移收入1691万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5.35亿元,完成预算的98.4%,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15.21亿元;其他支出472万元;转移支出954万元。社保基金当年收入结余4.89亿元,年末滚存结余13.67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预算执行情况是财政收支快报数,2021年财政决算编制完成后,部分数据还会有所调整,我们将按规定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

(五)落实市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情况

市十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以来,市财税部门认真落实大会决议和市人大常委会各项审议意见,重点做好了以下工作:

1.聚焦财政资源统筹,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市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财税政策作用,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持续加强财政资金保障围绕“633”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资金保障力度,设立5000万元的产业振兴高质量发展资金,重点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两大千亿级产业板块和新材料、新型商贸物流等百亿级产业板块,做优做强氨基、醇基新材料两大产业链,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拨付支持企业发展资金4.15亿元,推进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拨付工业转型发展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8773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持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应减尽减。通过缓缴税款、增值税留抵退税、稳岗补贴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全年新增减税8亿元,为2925户次企业办理缓缴税款0.6亿元,为162户次企业办理出口退税3.42亿元,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4.14亿元,减免140户次企业基础设施配套费3.74亿元。持续推动稳投资增后劲。抢抓重大政策窗口期,建立项目滚动储备机制,全年争取上级无偿资金30.1亿元,有效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发行新增政府专项债券17.5亿元,保障了15个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政府投资引导拉动作用和带动效益明显。建立股权投资平台和投贷联动机制,引入社会资本,以股权形式投资本地企业。全年注入国有企业资本金6910万元,变“奖补”为“股权”,变财政“口粮”为发展“种子”管好用好2亿元产业投资基金,以财政资金“拨改投”新型模式扶持企业发展,成功投放海吉雅、威智医药等项目6000万元。持续创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手段。参与国资民营混改,合作成立山东中奥投资有限公司,打造应急转贷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应急转贷服务,全年为36家企业办理应急转贷业务58笔3.68亿元,为企业节约转贷成本500余万元;充分发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作用,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60笔1.26亿元,带动3300余人次就业新增“鲁担惠农贷”担保1476户10.17亿元,有效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持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市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资金1.77亿元,加快推进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新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功能完善、设施齐全、服务高效的工业集中区。

2.聚焦民生福祉保障,着力推进“人民幸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将“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支出摆在突出位置。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62.76亿元,民生投入占比78.9%,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全力办好惠民实事。统筹财政资金6.59亿元,切实保障老旧小区改造、县乡道路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项目按时间节点高效落地,真正把惠民实事项目建成群众满意工程。推动教育优先发展。拨付教育保障经费、生活补助、生均公用经费等2.63亿元,全市各类学校经费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拨付奖助学金5825万元,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努力实现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做到应助尽助;统筹教育建设资金2.29亿元, 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完善社保救助体系。全年拨付城乡低保、医疗救助、抚恤补助等资金4.72亿元,保障社会弱势人群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按标施保、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实施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拨付公益性岗位补助2082万元;拨付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位补助1.14亿元、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经济补助909万元、义务兵优待金2495万元,切实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拨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助5.6亿元,确保基础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拨付基层医疗机构及基本药物制度补助6009万元,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执行能力;拨付公共卫生补助资金1.28亿元,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确保各项公共卫生项目的顺利开展;拨付疫情防控资金2660万元,保障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需要。

3.焦产城融合,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紧抓枣庄把滕州作为“一强”重点支持的重大机遇,加强资金统筹,强化保障力度,着力推动城乡深度融合。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市财政投入2.3亿元,支持京台高速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龙岭路、滕龙路、大同北路全面竣工,荆河路等16条城市道路开通运行,振兴南路延伸、临滕高速等项目扎实推进。推进城市环境面貌改善。市财政投入6.1亿元,加快市政设施、城市智慧停车、园林绿化、污水管网等建设,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完成龙泉文化广场综合提升,大力支持文明城市创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市财政投入7.57亿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大专项+任务清单+绩效目标”模式,支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纵深推进50个乡村振兴项目,城乡环卫一体化、农村安全饮水、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高标准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建成枣庄市级以上美丽乡村24个、美丽庭院2万户;改造提升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00个,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2万场次、“送戏下乡”1190场。推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市财政投入3.7亿元,深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护山”“治水”“兴林”“育田”四篇文章,加快实施产业增绿、城区绣绿、镇村兴绿工程,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综合配套,确保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推进“双十镇”加快发展。加大对“双十镇”转移支付力度,参照直达资金下达机制,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直达示范镇、特色镇;自2021年起,3年内“双十镇”新增财力全部留在本镇,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双十镇”进行重点扶持。

4.聚焦财源建设,着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财税部门把财源建设摆在首位,着力营造培财源、增财力、谋发展的浓厚氛围,持续提升财源发展层次,推动经济发展与财源建设互相促进、良性互动。财源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成立了财源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制订《滕州市财源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关于推进税收共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健全财源建设机制,增强财源建设合力骨干财源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随着“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推进,全市坚持大抓工业、抓大产业,聚焦重点行业,科学研判税收运行趋势,及时兑现企业优惠政策,加大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改投入。严格落实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政策,切实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企业运行成本。2021年传统支柱产业(卷烟、房地产、煤炭化工、建筑业等)形成税收占全市税收收入70%,对财政收入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兴财源贡献进一步显现。加大对高新技术、医药、互联网等新型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拿出真金白银推动产业快速集聚,努力培养新的税收增长点。2021年我市重点发展的九大产业(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形成地方税收超过14亿元,有力拉动全市工业行业税收增长。财源增收潜力进一步提高。加强财政、税务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强化税收征管,通过大数据+网格化的方式,提高综合治税水平,坚决堵塞逃税漏税避税漏洞。2021年,我市地方级税收收入实现50.46亿元,同比增长16.6%,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到82.3%,创近年新高。继续实施国企改革三年攻坚行动,提高国有资产、资本、资源贡献度。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从2018年444万元提高到2021年9759万元,国有企业对财政贡献度逐年提高。

5.聚焦财税改革,着力提高财政治理水平。深入贯彻落实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不断推进财政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严格财政支出管理。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原则,建立财政资金“总量控制、统筹使用、申请评估、过程检查、结果评价”管理制度,将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切实贯彻到财政运行全过程。盘活收回结转两年以上财政存量资金11亿元,集中用于全市保“三保”、促发展。管好用好直达资金。2021年中央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将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等28项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整体纳入直达资金范围。市级建立资金分配、拨付、监控三个“一竿子插到底”工作机制,全年争取到位直达资金12.62亿元,惠及企业349户次、惠及群众98万人次。持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有序推进“预算一体化”系统建设,市镇两级完成“预算一体化”系统部署,目前系统已上线运行。公开2021年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算,提升财政透明度。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全面推广公务卡使用,规范公务消费行为。推动绩效管理提质增效。开展重大政策事前绩效评估,落实分类管理和绩效执行双监控机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预算绩效管理评价,持续提升绩效管理水平。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等重大扶持政策探索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2021年共审核批复绩效目标934个,涉及支出38.54亿元,评估核减8.3亿元,有效节约财政资金,使部门预算编审更加透明高效、公平合理强化财政运行风险防控。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严格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针对各级巡视巡察中发现的财务方面共性问题,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规范全市财务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完善财政评审和政府采购监督制度,全年评审项目53个,审减2.4亿元;实施政府采购项目2009个,节约资金6200万元。全力服务人大审查监督。深化人大预算联网监督机制,推进部门预算草案审查向专项资金和重点政策有效拓展。认真承办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见面率、满意率保持百分百。

各位代表,当前我市财政运行情况良好,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仍然面临较为复杂严峻的形势,呈现“紧平衡”状态。主要是: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压减能耗等因素叠加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压力加大;重点和刚性项目支出需求增长加快,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税收收入主要依靠传统资源型行业,抗风险能力低;新兴产业正处于培育成长期,税收贡献不高;部分镇街财源基础薄弱,自身保障能力不足;政府债务管理和隐性债务化解面临较大压力,债务风险防控形势更加严峻。市政府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将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22年预算草案

(一)预算安排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2022年预算安排总体思路是: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贯彻落实上级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精神,按照综合预算、零基预算、刚性预算、绩效预算、透明预算、可持续预算原则,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强化财政资源统筹,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硬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加快健全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提高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能力。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2022年财政预算编制遵循以下原则:收入安排上坚持积极稳妥、实事求是、收支平衡的要求,预算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支出安排上全面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切实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积极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实施。

(二)2022年预算安排

根据上述原则,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65.6亿元,比上年增长7%;加上结算财力,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83.5亿元。按照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要求,市级分别编制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具体如下:

1.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

2022年,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安排46.8亿元,比上年增长7%,加上预计税收返还、转移支付补助、镇街上解收入、债券转贷收入、调入资金及上年结转收入等59.44亿元,收入总计106.24亿元。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70.46亿元,加上上解上级支出、补助镇街支出、债券还本支出及结转下年支出等35.78亿元,支出总计106.24亿。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2.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

2022年,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加上预计上级补助收入、债券转贷收入及上年结转收入等15.84亿元,收入总计106.94亿元。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安排91.64亿元,加上补助镇街支出、债券还本支出、调出资金及结转下年支出等15.3亿元,支出总计106.94亿元。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3.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

2022年,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安排1.01亿元,其中:建筑施工企业利润收入200万元;房地产企业利润收入5520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利润收入4380万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85万元,收入总计1.1亿元。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安排6605万元,其中: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及改革成本支出917万元;国有企业资本金注入4988万元;其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700万元。加上调出至一般公共预算4380万元,支出总计1.1亿元。收支相抵,预算安排是平衡的。

4.市级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

2022年,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安排18.67亿元,同口径增长3.7%。其中:保险费收入7.89亿元;利息收入1309万元;财政补贴收入10.37亿元;委托投资收益884万元;其他收入200万元;转移收入1650万元。市级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安排16.72亿元,增长8.9%,其中:社会保险待遇支出16.59亿元;其他支出404万元;转移支出970万元。社保基金当年收入结余预计1.94亿元,年末滚存结余预计15.62亿元。

(三)市级重点项目支出预算安排

统筹上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的所有财力,我们根据山东省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要求,在预算安排上,加大对“三保”支出的倾斜力度;在支出顺序上,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按照支出政策需求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市级财政安排的重点项目支出(不含上级转移支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92亿元,主要是:城市社区工作经费;城市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行政审批运行经费;政务中心运行经费;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经费;财税检查工作经费和征管经费;东西协作扶贫;其他部门业务项目支出等。

2.公共安全支出2.48亿元,主要是:辅警工资;重大安保补助;智慧监管建设;智慧交通;全城“租赁模式”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租金及电费;其他政法系统业务经费等。

3.教育支出5.34亿元,主要是: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市直及镇街幼儿园保育费安排的支出;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班主任津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及能力提升;中职免学费及公用经费;大班额内部设施配备;中小学校舍维修及仪器设备更新;原民办教师教龄补贴;财政教育专户安排的支出;其他教育系统业务类项目支出等。

4.科学技术支出2282万元,主要是:人才工作专项经费;科技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奖励资金;其他科技支出等。

5.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1759万元,主要是:省级文化消费示范县创建;广播电视行业扶贫政策专项资金;博物馆新馆运行经费;体育场馆运营经费等。

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51亿元,主要是:财政负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财政补助;企业单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和财政负担的破产企业缴费补贴;农村低保、农村特困(五保)、城市低保;退役士兵专项公益岗;其他社保支出等。

7.卫生健康支出3.69亿元,主要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减免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老乡医生活补助;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补助;镇街卫生院经费补助;其他卫生健康支出等。

8.节能环保支出1.8亿元,主要是:污水处理服务费;污泥处置服务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其他节能环保支出等。

9.城乡社区支出2亿元,主要是:市政基础设施维护费;城乡环卫一体化保洁费用;环境卫生维护费;园林绿化维护费;其他城乡社区支出等。

10.农林水支出3.56亿元,主要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城市雨污合流管网改造;其他农林水支出等。

11.交通运输支出5081万元,主要是:公交公司成本规制补贴经费;公交车更新购置补贴;城市公交代政府承担社会职能补贴;基层站所办公业务费;其他交通运输支出等。

12.资源勘探工业信息、商业服务业、金融、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粮油物资储备、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等支出8525万元。

13.债务还本付息支出5.41亿元,主要是:地方政府债券应付利息和地方政府债券到期本金。

14.市级预备费9800万元。

三、切实做好2022年财政改革和预算管理工作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新征程的重要一年,也是“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攻坚之年,做好财政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精准有效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财政保障能力,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为加快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一)推动财政政策提升效能,让高质量发展动力更加强劲。一是全面落实“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聚焦“633”现代产业体系,发挥产业振兴资金杠杆作用,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二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为企业营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激发经济“细胞”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充沛动力全面抓好省政府“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财政政策落实。三是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用好财政手段、市场机制、社会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支持加快创新人才引育,筑牢人力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智力支持。四是创新财政投入和支持发展方式,打好产业链现代化、创新驱动发展、项目招引建设、园区提质增效四大攻坚战。推进实施财政资金股权投资改革,放大财政资本融资融智功能,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五是完善激励奖补政策和机制,激发加快发展、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持续做大收入总量、做优收入质量,在财税增收上实现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财力保障。

(二)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领域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稳步提高财政保障水平,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办好2022年惠民实事,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二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 坚决压减低效、无效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注重精打细算、节用裕民, 突出公共财政导向,全力支持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三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深度融合,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完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聚力支持“五个振兴”,促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保障好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助力我市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走在全省前列。

(三)强化财政资源统筹整合,增强财政综合运筹能力。一是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强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统筹衔接,更好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效率、财力保障和宏观调控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健全完善资金和政策向重点产业、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 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二是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和资金流向,加大向上争取力度,筛选储备更多优质项目,力争更多专项资金和新增专项债券支持我市重点公益项目建设。三是继续推进财政存量资金与预算安排统筹结合的机制,全面盘活用好结转结余资金等各类存量资金,多渠道增加可用财力。以统筹盘活资源推动改革为切入点,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深化财政改革,推动财政政策提质增效。一是落实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各项要求,突出数字赋能,大力推进“业务+技术”双轮驱动的财政数字化转型改革,高质量建设具有滕州特色的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实现“全市大集中、管理一体化、系统平台化”,促进财政监督、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深度融合。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推进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进一步强化绩效监控和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财政资金真正花出实效。三是完善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打造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平台,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和使用效益。四是强化预算执行约束,严格执行市人大批准的预算,严禁无预算、超预算支出。

(五)健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财政稳定、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强财政运行风险监测。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密切关注、及时化解财政支出风险,兜牢兜住“三保”底线,确保“三保”不出问题。二是强化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开展地方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及应用工作,将财政承受能力作为各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审批实施重点项目建设、安排重大民生工程及对现行政策提标扩围等增支事项的前置论证条件。三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完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做好新增债券发行和管理工作。加强全口径债务监测和分析,依法规范控制债务规模,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管理和预算管理,不突破限额举借债务,按时还本付息。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保持财政稳健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各位代表,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我们将在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认真落实本次大会决议,树牢“快就是大局、干就是担当”的理念,牢记使命职责,主动担当作为,确保圆满完成全年预算收支目标和各项财政改革任务,为加快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坚实财力保障。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Tel:0632-5888998 E-mail:tzxxh638@zz.shandong.c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