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市中区围绕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和丰富百姓文化生活,以加强公益性文化志愿服务为引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为主基调,坚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努力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阵地建设
为文化发展“强基”
进入位于文化东路玺东书院,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排放的书籍、古色古香的书架陈列和精心布置的绿植景观,僻静优美的环境让读者更好地放松身心,静心阅读,感受知识的海洋与思想的碰撞。
“辖区玺东书院是我市唯一的民营公益性传统文化书院,总面积1500余平方米,藏书5万多部,设置了公共阅读区、儿童阅读区、公益电影院等多个功能室,推动了阅读融入‘寻常百姓家’,也让群众‘文化粮仓’不断丰盈。”文化路街道文旅办主任李振介绍。2024年文化路街道综合文化站被评为山东省级二级文化站,文化站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和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依托,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积极打造爱国教育基地、城市书房等群众性文化阵地。
“离家不远,太方便了,这里藏书种类很全,阅读氛围很浓,孩子放学后一起来读书,静下心来,翻开书本,享受亲子阅读时光。”正在书房阅读的居民王璐璐说。城市书房通过不断延展阅读空间的触角,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市中区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全区建成10家文化驿站、5家城市书房,均可实现错时、延时免费对外开放。依托各文化驿站开展书画交流会、展览、国学小课堂等群众文化活动300余场次。今年新建2家城市书房,不断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丰富文化活动
为文化发展“铸魂”
“娘,俺错了,今后一定孝敬您。”这是该区文旅局和文化路街道共同创作编排的小品《俺错了》里的片段,小品把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有机结合,通过“小而美”“小而精”的精彩演绎在有限时间内展现了最佳效果,为观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通过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鼓励引导群众把移风易俗践行到日常生活中。小品《俺错了》在今年全市移风易俗主题小戏小剧创作展演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谈及创作小品的经历,在艺术团待了15年的演员李伟很有发言权。“我们在台上演的是乡亲、说的是乡音、唱的是乡情、舞的是乡韵,把日常生活搬到舞台,和台下观众引起共鸣。就拿一次演出经历,当时演出后在卸妆的时候,一位居民义愤填膺地来到化妆间,拉着手,劝说我不能像小品扮演的角色那样,要好好孝敬公婆,那一刻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是对角色认可,小品起到正面宣传效果”。和李伟一样,孔凡琴也是一名普通工人,退休后成为剧团一分子,生活搬到舞台,成为百姓心中的“草根明星”。
在市中区,像李伟和孔凡琴一样的“草根明星”还有很多。
小戏里承载大智慧,小剧中传递大文明。该区立足群众喜好,将小戏小剧创作展演作为深化移风易俗工作的切入口,以“草根秀”形式,以“小戏小剧进小区”“周六剧场”“全民阅读”等为纽带,切实丰富形式和内容,让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排移风易俗主题小戏小剧。去年以来,文化路街道开展文化演出、社区运动会、一场电影一场戏等活动80余场次,承办了今年市中区第三届广场文化节,实现文化活动接地气、聚人气,受到群众欢迎;文化路街道还传承发展非遗,为文化发展“赋能”。通过组织面泥塑传统手工技艺、侯氏纳鼻疗法、剪刻纸等非遗项目进社区、进校园活动120余场次,参与人数达到9000余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同时,该区注重群众参与,让百姓亲手打造自己的文化娱乐生活,形成“小戏小剧进小区”“一村一文化”的特色,让基层文化活动接地气、冒热气。截至目前,共开展文化惠民活动2950场次,广场舞培训181场次,村、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410场次,线下惠及群众12万人次。
(王兆虎 邱巧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