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与历史风貌保护工作,深度挖掘以薛国故城为代表的境内大运河(枣庄段)沿线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影响广泛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与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我市坚持做活“考古”文章,增强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驱动力。持续开展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等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研究,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黄安遗址入选2023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母祖山汉代采石场遗址入选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我市坚持做实“惠民”文章,增强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承载力。投资4000万元对省保单位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实施修复,同步建设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推进全省首个“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建成大韩村乡村文物展示馆等12处场馆,完成柴胡店镇葫芦套老村传统民居保护项目。古薛国历史文化展先后在省内11个市、县博物馆巡展,参观观众达15万人次。
我市坚持做足“管护”文章,增强大运河文物保护利用保障力。积极探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管护模式,以国保单位为重点,争取国家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实施了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北辛遗址、龙泉塔等“国保”安防工程,常态化做好文物保护。
(刘林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