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安全邮箱登录 | 政务服务门户登录 | 
繁体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 关注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滕州

我市积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 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县域科创融合平台

时间:2025-08-18 来源:市融媒体中心

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联合省内高校资源,汇聚地方创新要素,积极探索产业研究院建设新模式,聚力打造高质量、有特色的县域科创融合平台,把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转化为滕州的创新发展胜势。

我市构建协同创新生态圈,发挥市政府与山东大学多年紧密合作优势,从战略高度打造校地合作品牌,依托山大材料学院和工程学院学科综合、科技领先、人才充沛等优势,成立山东省首个县级非实体科研机构——山东大学滕州产业研究院,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采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动校地之间良性互动、携手发展。积极打破传统产业研究院运行模式,借鉴“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经验,聚焦基础研究成果二次开发并向企业转移,推动研究院职能重构、融合创新,打通技术研发、转化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落地等环节,打造兼具研发平台、工研院、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平台优势、教研产用协同推进的多功能创新综合体。坚持校地统筹、资源统配,强化创新要素高效联动,整合山大智力资源,依托滕州企业,成立9个研究中心、15个科研团队,为科技攻关加力赋能。创新合作机制,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经费保障研究院日常运行,合作期间内三年提供1000万元科研经费;定期召开校地协商会、专题对接会,推进遇事共商、问题共解、责任共担,构建共赢发展新格局。

我市对接“资源”与“需求”,充实项目“蓄水池”,发挥研究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作用,立足“化机锂医数”五大主导产业,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市场导向,深入挖掘企业真实技术需求,找准与山大科研团队和科技成果相匹配的结合点,实施“一企一策”战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坚持研发在山大、中试在企业、产业化在滕州的工作思路,整合山大一校三地在“化机锂医数”等领域的科研力量,围绕我市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从高端数控机床与刀具着手,成功组建高端数控机床与刀具、金属熔体结构与液态成形技术、锻压成形工艺与装备3个研究中心,搭建起科研连通产业的桥梁,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让山大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到生产线。积极推进“转化”与“落地”,锚定三年应用转化成果15项以上,成立“一对一”科技成果转化专班,常态化对接服务对象,开展项目发现、挖掘、策划、转化和服务工作。

我市开展“定制+实践”培养,根据企业需求和发展状况,院校量身定制人才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可“无缝”入职企业。针对滕州机械制造产业和AI产业深度融合的需求,研究院积极牵线搭桥,联合山东大学相关学院,增加“材料学+人工智能”“机械设计+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推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创新,探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实践路径。积极鼓励引导山大高端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培养技术骨干,提高自主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形成“产学研”正循环。依托山大滕州产业研究院锻压成型工艺与装备研究中心,为沃达重工培养3名技术研发骨干和12名技术人员,“沃达多用途智能精密伺服压力机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储备项目中期评估资金激励330万元。全面加快校企人才深度合作,企业定期派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实战专家到山大做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企业实战课程,拓展综合素质和实战技能;山大积极为企业推荐具备专业技能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有荣机床公司总工李玉民受聘成为山东大学兼职硕导,协助指导专业型硕博培养,目前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已联合培养复合型工程师10名,共同完成省级人才项目3项。

(朱婷婷 报道)

友情链接: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5888998 邮箱:tzxxh638@zz.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