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我市东部的莲青山风景区内绿意盎然,森林植被环绕着莲青山山脉,为炎炎夏日增添了一抹凉意;西部的微山湖红荷湿地景区恰值荷花盛开,朵朵红荷俏立在水面之上,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此赏荷消夏。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近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坚持“按流域、成片区、沿绿道”整体规划,“工程化、项目化、节点化”系统谋划,持续深入实施“山水林田大会战”,以“十大工程”为抓手,锚定“护山、治水、兴林、育田”四个维度,聚焦“山青、水绿、林郁、田沃”四个目标,投资75.4亿元实施247个项目,“山水林田”四字绘出生态新画卷,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同发展。
我市严守山体生态红线,遵循“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山区绿化原则,全力推进荒山绿化与山体修复工作,实施荒山披绿工程,围绕龙山、莲青山等实施“荒山清零”巩固提升计划和“莲青山三年绿化提升行动”,栽植各类苗木200余万株,荒山绿化彩化10410亩,山体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实施山体修复工程,采取政府引导、国企参与的“合力共治”模式,完成狐山、北宫等11处破损山体生态修复,修复破损山体面积1860亩,山体生态体系显著改善。
我市大力实施绿道提升工程,以青龙山、莲青山山间道路和高铁、高速、国省道为主,沿线栽植黑松、黄栌、石楠等苗木,建设景观节点,提升改造生态健康绿道等郊区山体生态廊道338公里,市民外出观光体验大幅提升。秉持“人水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稳步推进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与修复,大力推进流域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实施境内主要水库增容工程,对荆河、界河、冯河、郭河、小沂河等25条(段)177公里河流进行综合治理,全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湿地复绿工程,扎实推进滨湖国家湿地公园、官桥薛河省级湿地公园、级索七星湖湿地公园、西岗九龙湾湿地公园等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水源涵养林,栽植水生植物500万余株,完成湿地生态修复面积2980亩。
我市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将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以增绿、护绿、用绿为核心,大力推进森林资源培育与保护,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聚焦“点”上添彩,新建公园游园、口袋公园105处,形成“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聚焦“线”上增色,实施城区45条道路绿化提升工程,建成城区绿道绿廊78公里,城区居民“点赞指数”不断攀升。围绕美丽乡村和森林村居建设,提升建设镇驻地生态公园2760亩、围村林带4330亩,绿化提升镇村主要街道1000余公里,绿化村居500余个,“四旁”、庭院栽植各类苗木520余万株,新创建省市级森林镇村95个,总数达到116个,乡镇居民“幸福指数”日益提高。
我市积极实施防火护绿工程,每年采取飞机防治、器械防治、人工防治等方式,开展林业病虫害综合防治30至50万亩;以森林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为依托,实施“引水上山”、以水灭火工程,建设蓄水池30座、林区消防通道28公里、集中焚烧池17处,铺设输水管道7400余米,切实守护生态建设成果。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方针,坚持耕地和产业协同,综合推进农田综合整治和林业生态产业发展,以“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为目标,建设高标准农田27万亩;推进采煤塌陷地土地复垦,实施采煤后矿坑土地复垦1.2万亩,将采煤塌陷伤疤转变为可持续利用的高产高效农田,连续四年实现耕地净增加。大力发展现代农林产业园,改造提升特色经济林8110亩、林下经济1670亩,新发展现代示范园4家,集生产、采摘、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农林产品基地达到23处;聚焦全省石榴产业整体布局,培育石榴良种苗木20余万株,成为石榴产业发展种苗繁育供应基地。
(朱婷婷 侯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