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探索文物利用有效路径,文物事业快速发展,总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我市坚持保护第一,积极探索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模式,在枣庄市率先组建了首个文物保护巡查队,实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巡查全覆盖。实施完成了薛国故城、前掌大遗址、北辛遗址、龙泉塔4处“国保”安防工程,加快启动文物安全天网工程和岗上遗址安防工程建设。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建设鲁中南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中心,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官桥村南墓群等10余项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顺利完工,龙泉塔、张氏祠堂、三圣阁等20处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圆满竣工。今年将继续总投资5000万元,实施薛国故城遗址、岗上遗址以及薛河流域文物保护和展示项目。坚持活化利用,提升文物资源开放利用水平,对“省保”单位滕县麻风病医院旧址实施保护性修缮,并建设城市历史变迁图片展馆,打造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题公园,成为市民了解城市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在全省创新开展“乡村文物保护利用进村居”试点工作,建成多处乡村文物展示馆,让乡村文物走出“深闺”,走进群众生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此外,着力打造高品质的文博场馆展陈,如龙泉广场一塔六馆博物馆集群,通过精心策划精品展览,如《惟薛有序,于斯千年—古薛国历史文化展》《汉人之魂—中国滕州汉画像石拓片展》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了文旅融合发展,让文物真正从历史中“走出来”“活起来”。
我市坚持田野考古,持续开展薛国故城、北辛遗址、岗上遗址、滕国故城等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测绘、研究工作,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系统考古发掘。北辛遗址、庄里西遗址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岗上遗址发现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母祖山汉代采石场遗址新发现全国首个大型汉代采石场遗址;羊庄镇前毛堌汉墓在国内首次发掘出土螺旋纹类型汉代石柱;滕国故城、岗上遗址系统性考古勘探全面完成。会同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制定了《薛国故城和前掌大遗址考古调查勘探三年计划》,全面开展遗址勘探,摸清文物资源底数,建设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展示于一体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坚持拓宽渠道,积极对上沟通报道,提升公众关注度,邀请媒体平台加强文物宣传报道。在周末、节假日等节点策划举办社教活动、专题展览,组织公众参观,增加对文物保护的了解和关注,滋养大众心灵,让文物惠及群众。策划推出善国山水诗意游、历史文化研学游、红色记忆感怀游等多条以文物保护为主题的旅游线路,让人们在旅游中触摸城市肌理、领悟历史文脉。
(刘林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