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岗镇一处高标准农田里,农户们忙着铺设滴灌带。走进地里细看,每隔4行小麦苗便有一条大拇指粗细的管带,管带上每隔25厘米的距离就有一个小米粒大小的孔洞,水和肥料通过这些孔洞,均匀地渗透到了小麦根部,在节水减肥、灌溉均匀的同时,还能提升粮食产量。
我市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粮食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60万亩以上,是全省首批“吨粮县”。随着立春节气到来,全市70多万亩小麦陆续返青,春耕备播也于春节过后逐步展开。今年,我市首次尝试在有条件的小麦田里推广滴灌技术,铺设滴灌设备。虽然铺设滴灌设备的亩均成本只有七、八十元,但在大田作物小麦的生产管理上并不多见。“我们通过冬前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目前我市麦田亩茎数与去年基本持平,田间小麦长势良好。滴灌技术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改变了以往以基肥为主的施肥方式,解决了农户麦田管理时浇水、追肥困难的问题,滴灌技术可以按照小麦需肥的特点及时把肥料滴灌到根部,亩节水40%以上、节肥20%左右,平均亩产增幅达10%以上。”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延玲说。据其介绍,今年,我市还将依托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灾害综合应对等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实现小麦现代化集约生产管理,确保夏粮丰产丰收。
滴灌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在我市并非首次。据了解,我市是全国19个玉米单产提升项目县之一,也是山东省唯一入选县。去年,西岗镇杈子园村种粮大户孙海洋在600多亩的玉米地里,首次采用密植滴灌技术,玉米平均亩产达到1218.81公斤,创去年黄淮海地区玉米最高单产纪录。“告别了以前的大水漫灌,在保苗的同时,可以促进苗子均匀生长。原来要5个人才能完成的农活,现在一个人就可以轻轻松松管理好300多亩地。”尝到甜头的孙海洋兴奋地告诉记者。
(商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