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它能照进现实,也能照进未来。一边参观,一边感受文物中的清廉思想,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涤荡了心灵。”近日,在我市,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诸如博物馆这样的文物展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文物激荡出的新时代清廉火花。
滕州是“善”文化发源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滕侯鼎,造型独特,纹饰华美,鼎上铸刻的饕餮图案,告诫着人们,贪婪和欲望若不遏制,必将愈陷愈深,招致灾祸。”入藏于滕州博物馆的滕侯鼎,不仅是镇馆之宝,也是该馆文物话廉教育点之一。
为将廉洁文化有效融入文物展陈之中,进一步激活文物中的清廉“基因”,市纪委监委依托滕州博物馆、市汉画像石馆这两个廉洁文化教育基地,以镜、玉、鼎等文物为主题,结合展陈特点,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挖掘并梳理了铜鉴观得失、君子比德于玉、滕国重器“滕侯鼎”、秉公用权、蝉鸣清风、陶范、瑞兽獬豸、周公辅成王、孔子见老子、车马出行图十大文物话廉板块,并设置展台,通过扫描二维码,以“文字+音频”的形式逐一呈现。
深挖融合历史文物中的清廉文化,厚植深耕清廉沃土。市纪委监委注重整合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博物馆对面的滕州廉洁文化广场上重点布设了其他一些文物话廉展品,官帽筒就是其中一个。官帽筒原本是清代官员用于放置官帽顶戴花翎的器具,所蕴含的廉洁思想,一方面体现了古代官员对官帽的敬重和珍视,另一方面也警醒新时代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戴好、扶正头上的这顶“官帽”。场馆内外相互映衬式的搭建,使得广大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感受廉洁文化气息、接受廉洁教育,推动文物话廉更生动、更自然、更接地气。
据了解,市纪委监委深入挖掘张守蒙“以石却馈”、王东槐家规家训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资源,将其植入廉洁文化宣传活动各个方面,先后推出《古滕勤政廉吏:张守蒙》沙画、《文公古台中的清廉:功德石》短视频、《铁面御史王东槐》优秀家风家训专题片等,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廉洁内涵,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接受廉洁文化的熏陶。此外,积极探索“文物+文创”模式,以文物为蓝本,通过原型复制、元素提取等方式,将广为流传的张守蒙“以石却馈”廉洁石复制品“请”进博物馆内,旨在进一步向广大群众,特别是向党员干部传递爱民之风、廉政之德,唱响“中华善城、现代滕州”最强音,切实让廉洁文物“活”起来、廉洁文化“火”起来。
“对历史文物进行宣传展示的同时,找准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契合点,以新的传播手段传递其廉洁思想,是市纪委监委创新方式载体,挖掘特色文化,做实文物话廉工作的有力举措。”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在报纸上开设文物话廉系列专刊、拍摄《文物中的清廉》系列短视频,不断解锁文物中的“廉洁密码”。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用君子比德于玉,意味着人生最好是小满,留有余地,方能从容淡定。以秤砣寓权力,警示公权是公器,用权须秉公。多形式、多角度、全方面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贯通融合,既体现出文物话廉的艺术之美,又拉近了公众和文物的距离。
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发挥廉洁文化“润其内、固其本”的作用,在凸显场馆自身文化价值的同时,更加主动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创新文化体验和传播,从多元视角展示不同文物的清廉基因,持续营造清风正气的浓厚氛围。
(朱婷婷 陈娟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