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战略工程、民心工程和希望工程来抓,依托队伍建设、阵地建设、智慧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创新开展“儿童主任网格化赋能行动”,推进街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实体化、项目化、品牌化运行,精心打造“心滕你”未成年人保护服务品牌,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
我市在建立儿童督导员制度基础上,全面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管理网格配备,择优确定儿童主任人选,现已配备儿童主任1330名。我市围绕儿童主任履职、家庭监护干预和未成年人心理疏导等内容,相继开展各类培训58场次,实施儿童主任定期轮训制度,提高儿童主任走访核查、强制报告、政策资源链接等实务操作技能水平。我市聚焦志愿带动,围绕打造“心滕你”未成年人保护品牌,以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为载体,建立“1+X+N”志愿服务体系与“24小时不打烊”服务模式,探索实施科学养育服务项目66个,累计开展社区法律服务681场次,开展主题宣传活动1777场次,提供上门探访、康复指导、精神慰藉等服务4.15万人次。各镇街充分发挥阵地作用,打造“镇街未保站”品牌,累计为辖区内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疏导、入户探访、个案跟踪等专业化、多样化的服务3000余次。
我市围绕《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的“六大保护”,充分发挥枢纽作用,落实未成年人保护和儿童福利相关工作,开展社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为受侵害的未成年人提供情绪疏导,引导有表达能力的未成年人表达自身感受,对遭受严重心理、精神创伤的未成年人进行心理支持或转介服务。为强化考核监督,我市制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监督管理办法,针对儿童主任工作质量、服务水平等建立重点监督任务清单,制作监督情况台账,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成立社会监督队伍,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为儿童权益保护督查专员,监督未保政策执行。对儿童主任的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界定,明确权责范围,将儿童主任津贴补助纳入同级政府财政预算,并为获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儿童主任发放职业津贴。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和政策引导,拓宽群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发动群众监督未保政策落实。
我市积极打造站点组建“阵地链”,现已建立未保站21个、未成年人保护设施1195个,实现镇街、村居全面覆盖。整合辖区内资源优势和功能优势,将未保站打造为集“保护、服务、赋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枢纽阵地。探索“儿童主任+社会工作者”服务模式,采取专职或兼职形式定岗明责,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专门队伍、有管理制度、有服务开展的“四有”标准建设未保站,建立上下联动工作体系,培育、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打造基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共同体。依托市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指导镇街未成年人保护站日常运作,村(居)民委员会设立儿童主任专岗,建设未成年人保护设施,市、镇街与村(居)实现同向驱动。疫情防控期间,为未成年人提供救助帮扶、危机干预等服务2.2万人次。
(朱婷婷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