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进田陈煤矿塌陷地治理项目(鲍沟村片区),一望无际的农田里,绿油油的玉米苗已破土而出。治理前,塌陷地内的积水严重,造成农作物种植基本绝产,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治理后,恢复了因塌陷而损毁的耕地,增加了排灌设施,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昔日塌陷地变成良田,得益于我市实施的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近年来,我市依托采煤塌陷地综合整治,认真做好“育田”这篇文章,启动实施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程,切实将一块块塌陷坑,变成了一个个带富群众、振兴乡村的“聚宝盆”。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治理5400余公顷,治理率达到96.15%。
我市根据采煤塌陷地现状、类型、分布及环境条件状况,坚持多措并举,采取土地复垦、产业治理、生态修复三种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潜力,获取最大综合效益。在土地复垦模式中,严把规划设计、工程建设和竣工验收标准,对塌陷地实施土地平整、外调优质种植土、建设排水灌溉设施、修建田间道路、实施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措施,恢复耕地近350公顷,确保了耕地安全和农民权益。在产业治理模式中,在滨湖、级索、西岗等镇,利用塌陷严重积水较深的采煤塌陷地,建设农光、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其中,晴阳150MW农光互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我市现代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在“生态修复+”治理模式中,把生态修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依托完成生态修复的治理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种植养殖、休闲农家乐、果蔬采摘园等二三产业,力促群众“失地不失业,减地不减收”;把生态修复与湿地景观打造相结合,建成七星湖、九龙湾、北沙河湿地等旅游品牌;把生态修复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做好采煤塌陷、压煤搬迁涉及村居搬迁安置工作,实施的柴胡店镇刘村矿采煤塌陷房屋斑裂修复项目,可修复治理3000余户农民的斑裂受损房屋,实现城镇建设与塌陷地治理的“双赢”。
我市对照省政府下达的任务目标,印发通知文件,将治理任务分解到11个煤炭企业和治理项目,市政府专题调度,全力推进工作。根据治理责任和部门职责,逐项目明确治理责任主体、牵头推进责任主体和各部门的责任分工,细化建设内容,规定完成时限。用足用活各类政策,成功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全国第二批重点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试点评审。申报的滕州市重点采煤沉陷区柴胡店镇房屋斑裂修复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共获得中央扶持资金1973万元;申报的田陈煤矿塌陷地治理等6个项目,获得省财政下达专项扶持治理资金1950万元,对我市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项目的快速实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田璐 刘何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