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这一新时代重大课题,积极实施应对老龄化国家战略,直面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统筹兼顾,健全机制,积极推进,现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我市积极探索、创新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和运行机制,依托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小型分散、就近就便、服务多样的为老服务场所,为老年人提供“足不出社区、服务家庭化”为老服务项目。目前,全市共有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0余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饮食、休闲、健身、娱乐服务。我市在银钟里社区、塔寺社区建成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采用适老化、人性化设计,设有托养床位、助老食堂、助浴室、康复理疗室、健康小屋、手工室、图书阅览室、棋牌室、书画室等。自养老服务中心运营以来,积极组织人员入户探访社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了解他们的需求,给予精神慰藉,排解他们的内心孤独,指导失能老人的家人进行护理和照料;每周组织有兴趣爱好的老年人做手工、开展文艺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在“健康小屋”设健康检测智能一体机和医疗检测便携包等终端设备,逐步开展推拿按摩、艾灸等服务,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我市以“互联网+智慧养老”为依托,逐步实现养老服务业转型升级。其中,我市高起点建设的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以信息化养老终端采集数据为基础,利用互联网、移动通讯网等手段建立系统服务与互动平台,通过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依托12349公益热线,为老年人和广大居民提供各种咨询服务,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服务、教育培训、紧急救助、中介服务等10大类100余项,满足老年人在安全看护、健康管理、生活照料、休闲娱乐、亲情关爱等方面的需求。在全市选择20个社区作为试点,安装智能服务一体机,社区居民可以方便快捷查询辖区内养老机构、医疗网点、家政公司网格化分布、政府公开网信息、办事指南和通知公告等,能够精准化、智能化分析社区内老人及候鸟式、迁徙式老人等住所不固定的老年人的活动时长、活动半径,为精细化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刘林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