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十八届人大常委会在第三十二次会议上,首次启动了对食品安全法、水污染防治法、优化营商环境三项工作的专题询问,揭开了本届市人大常委会监督的新篇章。
为确保专题询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行性,在年初确定议题时,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召开主任会议决定,既要围绕事关滕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部署和“一府两院”存在的问题或薄弱环节选题,又要考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人大代表和群众等方式,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建议,经主任会议反复讨论后提交常委会会议审议,最终确定了询问议题。专题询问前,市人大常委会成立专题调研组,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察看、明查暗访等方式,紧扣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热点难点问题,精心遴选9个询问问题,确保问题实事求是、符合民心民意。为保证询问质量,市人大常委会要求相关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到会应询。
询问一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高守民便直奔问题:“我市食品小作坊、小食品店、小餐饮分布广、设施简陋、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食品安全风险较大。请问,如何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针对这一问题,市市场监管局局长朱秋原作出郑重承诺:“监管全覆盖,严打重治,全力保障食品安全零事故!”专题询问前,被指定的9名询问人,把应询单位的职能职责及调研收集的具体问题、实景图片、书面意见等制成图片资料在会上展示,让与会人员看得更直观、询问更聚焦、回答有靶向。除指定的这9名询问人之外,李鑫等6名委员针对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发问,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应询的市政府工作部门负责人据实回答,不遮不掩,实事求是。问答双方严肃认真,问出了要害和关键,答出了责任和承诺。询问结束后,由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对回答询问的情况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档次,当场宣读测评结果。通过一问一答、民主测评,不仅找准了短板弱项和症结所在,而且明确了目标方向和改进措施;不仅问出了压力,而且问出了动力。
人大专题询问始于“问”,但绝不应止于“答”。专题询问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将询问情况归纳形成书面意见,经主任会议审定后交“一府一委两院”办理落实,要求在两个月内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办理情况。为切实做好整改落实“后半篇文章”,主任会议决定,专题询问涉及的三项工作,分别由3名市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牵头、相关专委会进行跟踪督办,由专委会依据调研发现和询问提出的问题,列出问题清单,采取定期、不定期两种方式进行抽查督导、跟踪督办。
正如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健所要求:“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协调联动,严格执法,尽快把食品安全法、水污染防治法贯彻实施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抓出成效。两个月内,要向常委会提交办理情况的报告,若常委会认为工作效果不理想,常委会将依法启动质询程序,质询活动现场将向全市进行公开。”目前,市政府及各相关部门整治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确保“答”有落实。这也正像副市长康凤霞所表示的那样,将认真落实好市人大常委会的意见建议,确保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